【資料圖】
(薛宇飛 實習生李俊浩)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用戶使用、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的關系再思考”主題研討會在線上舉行,并發布了研究成果《破繭還是筑繭?用戶使用、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研究報告》。在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虞鑫介紹了“信息繭房”效應的研究成果。
虞鑫表示,關于“信息繭房”討論存在兩個誤區。一個是,這些討論忽略了受眾的感受和狀態,認為受眾完全像“魔彈論”中的描述,全盤接受媒介提供的內容,沒有主動選擇;對信息繭房概念的另一個誤讀在于將現實理想化、浪漫化,用單一同質的理想媒介環境取代了復雜多元的現實信息環境。在市場化的智能媒體時代,用戶并不只是在某一平臺獲取信息,而是從不同渠道、平臺獲取信息。
虞鑫進一步指出,應從“在繭”“制繭”“破繭”三個角度評估“信息繭房”效應 。所謂“在繭”,就是內容呈現同質性,它是一種信息封閉狀態,用來評估用戶接收到的信息到底有多少是同質性的?!爸评O”,就是用戶為了獲得感興趣的內容,通過關注博主、點擊“不感興趣”等方式來定制內容,讓用戶能夠更高效獲取感興趣的信息?!捌评O”,是用戶主動尋求多樣性的信息,進而主動破除繭房的行為,比如主動搜索或瀏覽異質性的觀點。所謂的“制繭”是用戶為了提高信息獲取效率所采取的行為,這是對工具理性的體現,而“破繭”是用戶反思自身信息獲取行為,體現了價值理性。
在研究中,虞鑫構建了包括使用時間、媒介環境、媒介素養、社會資本、媒介期望五個方面的模型,通過對知乎平臺進行實證調研發現,在媒介環境、媒介素養、媒介期望三個方面,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同時存在的,“在繭”和“制繭”層面也會越強,“破繭”效應也會越強。
在價值理性視野下,個體會主動地在“信息效率”和“信息多元”之間取得平衡,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特征現象是同時存在的。不論是基于工具理性的繭房定制化,還是基于價值理性的多樣性尋求,都在現實語境中呈現出彼此共存共生的現象。這表明,“能動的”受眾在破解“信息繭房”掌握著一定主動權與選擇權。
在社會資本方面,如果個體的弱關系網絡越強越充分,“制繭”效應會越弱,“破繭”效應會越強。研究結論還打破了使用時間越長,用戶就會越被困在繭房里的認知?!拔覀儼l現使用時間越長,繭房效應變弱,也就是說,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在繭和制繭效應是減弱的,而破繭效應是增強的,總體來說是向著破繭的方向發展。”虞鑫說。這一早前關于用戶使用時間越久,“破繭”效應越強的調研結論,在此次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報告》基于抖音、B站等短視頻平臺的調研和實證分析中也得到了再次印證。(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