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2102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
專家指出,3.0%的GDP增長展現了穩增長政策發力顯效,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GDP增長3.0%來之不易
(資料圖片)
從經濟增速來看,2022年全年GDP比上年增長3.0%;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四季度增長2.9%。從環比看,四季度GDP與三季度持平。
民生銀行溫彬、王靜文表示,整體來看,2022年中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多的內外部沖擊,四個季度經濟增速可謂一波三折。從外部看,全球通脹雖高位回落,但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國央行繼續收緊貨幣政策,主要經濟體衰退預期上升,外需明顯收縮;從內部看,此前疫情多地散發均對服務業和消費造成一定沖擊。
“不過,中國建筑業、信息軟件服務業、金融業等仍然保持韌性,推動經濟好于預期。在此背景下,全年GDP能夠實現3.0%的增速,與主要經濟體相比仍然增長較快,充分反映出中國經濟的韌性、潛能和活力。”溫彬、王靜文指出。
在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看來,四季度由于受到疫情沖擊,宏觀經濟再現下行壓力。不過,在前期應對經驗積累、穩增長政策發力顯效等支撐下,四季度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幅度明顯低于二季度,好于市場預期,顯示宏觀經濟抵御外部沖擊能力增強。
王青表示,穩增長政策發力、特別是基建投資大幅提速下,四季度投資對GDP增速的貢獻有顯著增強。制造業投資展現較高韌性,充分對沖房地產投資下滑帶來的影響。全年來看,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數據顯示,2022年1-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72138億元,比上年增長5.1%,增速較1-11月小幅放緩0.2個百分點。四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5.4%,也較三季度放緩0.4個百分點。
對此,王青指出,全年來看,名義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2021年加快0.2個百分點,而且由于2022年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全年累計同比為4.1%,比上年大幅下降,因此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的加快幅度也要遠高于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增強,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基建、民生或是2023年經濟增長重要動力
展望2023,中國經濟能否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王青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動能將是“前低后高”。伴隨疫情影響全面退去,居民消費將會出現較大幅度反彈,并成為引領經濟回升的主導力量。此外,2023年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政策面還會保持一定穩增長力度,投資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穩定。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認為,基建投資大概率將是2023年宏觀經濟的重要支撐。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
“可以看出,不論是政府投資、重大工程、區域間基礎設施,還是政策性金融、重大項目,均指向基建投資。基建投資將是2023年宏觀經濟增長的‘主力軍’。”鄭后成說。
王青表示,2023年,在目標財政赤字率或將上調、新增專項債額度有望達到4萬億元左右,以及上年新開工項目續建會帶動銀行貸款較大規模流入等因素支持下,基建投資還會保持較快增長,其中2023年一季度基建投資或仍保持較強力度。
王青同時指出,在經濟增速反彈過程中,應著眼于彌補民生短板,推動高質量發展,2023年教育、醫療等社會領域投資有望保持接近兩位數的較快增長水平,將成為推動整體投資增速保持基本穩定的一個積極因素。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也認為,對民生領域的投資將是2023年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過去財政的主要方式是投資基建,基建能拉動經濟、提供就業,而2023年經濟發展更要向民生傾斜。
“發展民生可以拉動經濟,比如,中國當前制造業發展依賴的‘工程師紅利’,其背后就依賴于教育。同樣,養老、健康投入也減少老百姓后顧之憂,沒有后顧之憂,老百姓才會拿出錢來投資、消費。”盤和林解釋稱。(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