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在線上舉行“用戶使用、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的關系再思考”主題研討會,并發布了研究成果《破繭還是筑繭?用戶使用、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在研討會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研究助理陳絢代表課題組進行了匯報。
報告發現,信息繭房受到個體、技術、場景與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用戶接觸的信息多元化程度受到其與算法互動模式的影響,并不能將對信息繭房問題的擔憂簡單歸責到算法。實證研究表明,從中長期看,個性化推薦算法不但沒有導致“信息繭房”,反而可能為個體提供更多元和理性的信息世界。
(資料圖)
陳絢介紹,報告面向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用戶調研,涵蓋70、80、90和00年代生人,被調研用戶學歷從初中至博士研究生及以上不等,婚姻狀況也不盡相同,保證了其廣泛代表性與多樣性。
在主觀態度調研上,70%的短視頻用戶對算法持正面接受態度,認可算法是信息過載時代,高效匹配信息、精準推送信息的一種有效策略,滿足用戶個性化信息需求。在使用調研中,超過90%的短視頻用戶選擇開啟個性化推薦算法,因為開啟算法可以幫助他們更好接收信息。
其中,以抖音為代表的個性化推薦機制有助于幫助用戶獲取多樣化信息。“從長期來看,約95%抖音用戶傾向于選擇開啟個性化推薦來獲取信息,對個性化推薦算法持肯定態度。”陳絢分析,這是因為抖音個性化推薦算法專門設計了“興趣探索”機制。一方面抖音每次推薦都會選擇用戶過去不常觀看的內容類目進行一定比例的推薦。另一方面,抖音也會特別增加一條隨機內容來保障用戶可見內容的多樣性。
“我們的研究發現,使用年限越長的用戶,開啟算法推薦的比例更高,并在與算法的互動中不斷探索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獲取方式,從而更可能在使用短視頻平臺過程中防范信息繭房效應”,而這一結論打破了“使用時間越長,繭房效應越明顯”的傳統刻板認知。
就平臺而言,此前有研究表明,傳播結構(水平型抑或垂直型)、用戶聯結(開放性抑或封閉性)等因素是影響媒介信息繭房的兩項關鍵機制,而短視頻APP等有著“垂直傳播型”結構的媒介不存在“筑繭”效應。本次報告也發現,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逐漸意識到,信息的豐富、多元與用戶的留存、停留時間實際上是成正比的,有著追求算法多樣性的內在動力。
陳絢介紹,用戶擁有算法知情權和選擇權,短視頻APP已上線算法關閉選項。短視頻用戶在個性化推薦算法面前,擁有主動權和選擇權,并非完全被動接收信息。根據調研,在少數選擇關閉個性化推薦的用戶中,43%是因為“比較注重個人隱私”,25%的原因是不喜歡個性化推薦功能,23%是因為他們認為對于信息獲取具有較強的掌控能力,不需要依賴個性化推薦功能,9%的原因是不了解該功能。因此,普及推薦算法知識,提高用戶對推薦算法的了解和“信任”也是優化個性化推薦的關鍵一環。
陳絢表示,信息繭房受到個體、技術、場景以及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判斷個性化推薦算法是否以正反饋形式強化用戶的選擇性接觸需要建立在科學討論基礎上。
報告發現,用戶社會屬性特征影響其接觸的內容同質化水平。第一,已婚用戶基于多重社會身份及關系,接觸內容的多樣性高于未婚用戶;第二,用戶年齡與感知內容同質化程度之間呈U型趨勢,同質化低點出現在40歲左右;第三,在教育水平方面,B站用戶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但他們在B站感受到內容同質化水平也相對增強。
同時使用多款短視頻的用戶在開啟個性化算法推薦的共同作用下,內容呈現同質化水平是更低的,獲取的信息更加多元。針對這一研究發現,課題組分析認為,這是由于不同短視頻APP的個性化算法機制不相同,給用戶展現不同的信息和內容,可以起到互相補充和擴展的作用。因此,總體上來看,使用多款短視頻軟件,開啟個性化推薦,有助于拓寬用戶的信息接觸面,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繭房的發生。實際上,多數用戶會根據自身不同的需求來交叉使用多款短視頻。
就用戶使用行為而言,課題組研究發現,用戶在使用短視頻媒介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用戶個人需求、用戶興趣廣泛度以及用戶使用時長能夠顯著降低信息繭房效應。
比如說用戶觀看視頻的興趣越廣泛,關注收藏瀏覽的類型越豐富,用戶接觸信息同質性也會隨之下降。此外,用戶使用時長越長,信息繭房效應有所減緩。“這也說明算法推薦只是中介變量,用戶主觀能動性是影響用戶獲取信息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如何利用算法、滿足什么樣的需求、獲取什么范圍和什么程度的信息,心理和行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仍然在用戶手中。”陳絢說道。
如何破除可能存在的“信息繭房”?報告從用戶、技術、社會三個層面提出建議。在用戶角度,建議用戶提升媒介素養與辯證認知能力。在技術角度,算法推薦應融合個性化、多樣化、人性化等價值要素,促進更多信息偶遇,助力用戶與算法良性互動。社會應加強科學宣傳,鼓勵用戶更多參與信息分享,增加接觸異質性信息的機會,甚至可對不同人群提供針對性的算法推薦機制和信息共享策略。(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