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王玉玲)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在線上舉行“用戶使用、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的關系再思考”主題研討會,并發布了研究成果《破繭還是筑繭?用戶使用、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研究報告》。在研討會上,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水木學者童松博士從行為預測與行為解釋角度,對信息繭房的算法因素以及算法把關人的理論進行了分享。
首先,就信息繭房與算法的關系而言,童松認為,智能算法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可以實現信息與人的精準匹配,降低用戶的信息選擇成本,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但算法技術本身的規則是有限的,因此它容易產生單一的解釋范圍;另外,推薦算法(如協同過濾技術)的目標也是用行為來預測行為,已獲得用戶的注意力,缺乏對人性重要方面的理解。
對于該問題,童松提到以下兩個解決方案。首先,需要算法不是只能預測行為,還應該用于解釋行為背后的認知和心理因素,以幫助提高人類的認知水平、創造力。另外,需要不同的性別、專業及文化背景的人參與到算法的研究中,以豐富人工智能研究的文化多樣性。
因此,算法要成為人類信息傳播的“把關人”應從個性化推薦(以預測為主),到人性化推薦(以解釋為主),即將心理學理論、傳播學理論(把關人理論、媒介素養等)等知識融入到算法的解釋中,以建立能夠與人類協同和互信的算法?!叭斯ぶ悄芎腿祟惖暮献魇窍嗷ダ斫?、相互信任的過程,希望更多不同專業的人能夠參與到人工智能或算法研究中,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人工智能與算法效用與價值。”童松說道。(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