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宇飛)諾安基金近日公告稱,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經理。這兩只產品均為蔡嵩松的代表產品,如今分別安排新人共管,頗有“老帶新”的意味。近段時間以來,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在管產品都有類似動作,或增聘新的經理共同管理,或卸任部分產品基金經理職務。
但從數據看,公募基金市場“一拖多”的現象依然不少。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21日,管理基金數量超過10只的基金經理共有175位,其中,有33位基金經理的管理數量超過15只。
(資料圖)
新人參與共管代表性產品
諾安成長混合,是諾安基金近幾年最知名的產品之一,也是在蔡嵩松手中迅速做大并取得較高收益的產品。諾安成長混合早在2009年就已成立,但此后十年一直默默無聞,2018年年末的規模只有約3.80億元。2019年2月,該產品新增一位基金經理,即蔡嵩松,與諾安基金時任研究部總監、首席策略師王創練一起管理諾安成長混合。
蔡嵩松于2017年11月加入諾安基金,諾安成長混合是他加盟公司后管理的第一只基金。2019年3月,他還擔任起諾安和鑫混合基金經理職務。也是2019年,受到電子科技行業尤其是半導體行業股價的走強,諾安成長混合的收益與規模都有大幅度提升。當年,該產品的凈值增長率為95.44%,年末的資產凈值達到約66.97億元,資產凈值是2018年末的17倍還多。
從2020年5月王創練卸任諾安成長混合基金經理后,該產品一直就由蔡崇松單獨管理。2020年,該基金保持住較好的收益,凈值增長率達到39.10%,資產凈值增長到327.76億元,躋身百億級主動權益型基金行業。2021年,諾安成長混合凈值增長率為22.50%,資產凈值有所下降,降至274.08億元。
從2021下半年開始,諾安成長混合的收益顯現頹勢,而隨著半導體行業股價在2022年進入調整期,該產品的收益出現大幅下跌。2022年,諾安成長混合的凈值增長率為-40.04%,年末規模降至248.59億元。
諾安和鑫混合基金,不管是規模變化還是收益走勢,都與諾安成長混合如出一轍。2019年-2021年,諾安和鑫混合的凈值增長率分別約為48.9%、39.34%、18.18%,2022年則為-29.77%。基金收益的大幅下跌,讓“基民”們損失慘重,蔡崇松在網絡上的稱謂也從“蔡總”變成了“蔡狗”。
蔡崇松單獨管理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已經有4年左右,并于今年2月18日分別迎來兩位搭檔。諾安成長混合新增的基金經理是劉慧影,學歷為本科,曾就職于東興證券,從事行業研究工作,2020年12月加入諾安基金,歷任研究員。2022年8月起,劉慧影還與蔡崇松共同管理了諾安優化配置混合。從經歷看,劉慧影尚屬基金行業新人。
諾安和鑫混合新增的基金經理是鄧心怡,研究生學歷,曾任職于中國對外貿易信托有限公司,從事投資研究工作,2020年11月加入諾安基金,歷任研究部副總經理,現任研究部總經理。2022年7月起,鄧心怡任諾安研究精選基金經理,2022年10月起任諾安平衡證券基金經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對外貿易信托有限公司是諾安基金的三家股東之一,持股比例為40%。
多位知名經理減負進行時
不止蔡崇松,近期已經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的在管產品增聘了新基金經理。
今年1月4日,興證全球基金公告稱,興全合潤混合基金增聘葉峰為基金經理,與該公司副總經理兼基金管理部投資總監謝治宇共同管理。興全合潤混合是謝治宇的代表作,截至2022年年末資產凈值高達268.06億元,不過,該基金去年收益欠佳,凈值增長率為-26.93%。1月20日,鵬華基金稱,增聘郎超為鵬華匠心精選、鵬華養老產業基金經理,而這兩只產品此前均由知名基金經理王宗合管理。
除了增聘新的基金經理,一些管理產品數量過多的基金經理卸任了部分產品的管理職務。信達澳亞基金馮明遠最多時管理了10只基金,在今年1月13日,信澳匠心臻選兩年持有由李淑彥、朱然共同管理,馮明遠退出。2月3日,馮明遠又辭任信澳先進制造基金經理,由齊興方單獨管理。加上去年卸任一只產品基金經理職務,馮明遠目前在管產品數量為7只產品,合計規模約256.68億元。另外,2月3日,前海開源基金曲揚卸任了前海開源醫療健康的基金經理職務,由范潔單獨管理。由此,曲揚在管基金數量由9只降至8只。
上述基金經理基本都是各自公司的頂梁柱,管理規模在公司總規模的占比較大,而隨著或卸任部分在管產品基金經理,或在管產品規模下降,他們管理產品的規模在公司的占比有所下降。
比如,2020年年末,蔡崇松的管理規模約為409.92億元,占諾安基金總規模的31.25%。到2022年年末,蔡崇松的管理規模降至293.35億元,占諾安基金總規模的18.92%。2022年年末興證全球基金的管理規模為5863.19億元,謝治宇在管基金的規模在其中的占比為11.91%,而2021年年末時這一比例為16.33%。
“一拖多”現象仍然不少
在公募基金市場,一位基金經理管理數只甚至十幾只基金產品的情況并不少見,這種“一拖多”現象常常引發外界對他們能否有足夠精力管理多只基金的擔憂。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21日,管理基金數量超過10只的基金經理共有175位,其中,有33位基金經理的管理數量超過15只。易方達基金楊康和華夏基金趙宗庭在管基金數量最多,分別為25只、20只。
2019年加入易方達的楊康,早期共管理5只產品,但在2022年8月6日一天內,易方達將20只基金交由楊康管理,數量一下子就達到25只,躋身百億基金經理行列。縱觀楊康在管產品的收益看,除了管理時間較長的易方達鑫轉增利A、易方達鑫轉招利A等幾只產品的任期內回報情況較好以外,其他產品的收益表現并不突出。
趙宗庭管理的產品數量是緩慢增加的,產品類型以被動指數型和國際(QDII)股票型為主,就產品規模看,除了早期管理的幾只產品規模較大外,其余的規模都較小。華夏滬深300ETF是趙宗庭管理時間最長的產品,2022年年末的規模接近250億元,該基金2019年、2020年均取得不錯的收益,但2021年、2022年的收益均為負數。趙宗庭2022年接手了6只基金,到目前為止,收益為三正三負。
對于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數量邊界,行業并沒有明確的標準。據多家媒體報道,2019年9月,管理層就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多只產品的情況進行了進一步規范,要求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只產品,被動型產品的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15只產品,如果新基金申報時“超標”,則會讓基金公司進行調整。但至今,類似規定并沒有正式文件對外發布。(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