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喜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書。經過多年發展,喜馬拉雅已成長為國內最大在線音頻平臺,營業收入規模快速攀升,2021年已達58.6億元,全場景平均月活躍用戶達2.68億,同比增長24.4%。
但在推廣、版權、內容等方面持續大手筆投入下,喜馬拉雅虧損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2019年至2021年三年,其累計凈虧損超20億元。
記者注意到,喜馬拉雅正在開拓多元化商業變現渠道,打造可持續發展路徑。2021年,喜馬拉雅付費訂閱、廣告、直播收入均實現約40%增長。
自2012年成立至今,喜馬拉雅已完成了9輪融資,目前估值超過200億。
成本居高不下虧損擴大
3月29日,喜馬拉雅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擬登陸港交所主板。去年9月,喜馬拉雅曾終止擬于美國上市的程序,并轉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期滿6個月后失效,此次系更新招股文件。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喜馬拉雅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6.8億元、40.5億元、58.6億元,呈穩健增長態勢。同期,公司毛利率分別為44.5%、49.1%、54%,也呈現上升趨勢。
但由于前期燒錢擴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喜馬拉雅仍然無法避免虧損的局面。2019年至2021年,喜馬拉雅年內虧損分別為19.25億元、28.82億元、51.06億元,2021年虧損同比擴大77%;經調整年內虧損則分別為7.49億元、5.39億元、7.59億元,三年累計凈虧損超20億元。
喜馬拉雅稱,2021年產生經營虧損、經調整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及經營現金流出凈額,主要歸因于其在內容獲取、銷售及營銷活動以及研發活動方面的開支。
據了解,喜馬拉雅的營業成本主要包括內容創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其中收入分成是大頭。2020年和2021年,喜馬拉雅給內容創作者的分成分別是13億和16億,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31.9%與27.3%。
2021年,喜馬拉雅的研發開支為10.27億元,同比增長64.6%,占同期總收入的17.5%,技術和研發人員占比近40%。
據招股書披露,喜馬拉雅此次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繼續擴大和提升所提供的內容并賦能內容創作者,并提升下一代技術、AI和大數據能力以進一步提高營運效率等。
用戶滲透率67%拓展多元變現模式
經過多年發展,喜馬拉雅已成長為國內最大在線音頻平臺。2021年,喜馬拉雅移動端主應用程序平均月活躍用戶在中國在線音頻應用程序中排名第一。根據灼識咨詢資料,2021年,就在線音頻收入而言,喜馬拉雅于中國在線音頻行業的市場份額為28%。
記者注意到,喜馬拉雅正在開拓多元化商業變現渠道,打造可持續發展路徑。
付費訂閱、廣告、直播是喜馬拉雅的三大變現方式。2021年,喜馬拉雅營收中訂閱收入為29.9億元,同比增長49.0%;廣告收入為14.9億元,同比增長38.8%;直播收入為10億元,同比增長39.6%。
用戶方面,2021年,喜馬拉雅全端平均月活躍用戶為2.68億,同比增長24.4%,其中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達1.16億。移動端用戶日均收聽時長為144分鐘,總收聽內容時長達17441億分鐘。《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喜馬拉雅的用戶滲透率達67.1%。
相較于其他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的用戶粘性和活躍度較高。招股書披露,喜馬拉雅的付費用戶及付費率逐年遞增。2021年,其付費會員數量1440萬,同比增長52%,移動端用戶付費率提高至12.9%。
在行業日益競爭激烈的形態下,為挽回虧損,喜馬拉雅開始突圍車聯網和物聯網音頻市場。喜馬拉雅2.68億月活躍用戶中,IoT(物聯網)及其他第三方開放平臺月活用戶有1.5億。
中投公司的數據稱,物聯網/車聯網在線音頻市場的收入從2018年的5860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4.57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79.2%,預計到2025年將進一步增長至173億元。
此外,喜馬拉雅正通過布局智能家居、智能音箱和車聯網擴大用戶群。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與阿里、小米、百度、騰訊、華為、美的等頭部企業達成合作,93%以上的智能音箱都接入了喜馬拉雅的內容。
在車載智能終端部分,其與特斯拉、保時捷、寶馬、奧迪等超過95%的汽車企業進行深入合作,TOP30的汽車品牌均已接入喜馬拉雅的音頻服務。
圍繞音頻和內容,喜馬拉雅表示,希望連接上下游產業,構建一個超級音頻內容生態圈。目前,喜馬拉雅內容生態包括有聲讀物、泛娛樂音頻、播客、知識分享和音頻直播等內容。
業內認為,喜馬拉雅現階段還是處于策略性虧損期,以不斷投入換取更多份額更大規模和更強的用戶粘性,一旦這些優勢鞏固,在此基礎上進行變現就會順理成章。(記者江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