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池河上,靜臥于歲月深處的鐵索吊橋銹跡斑斑,長滿藤蔓。
(資料圖)
鐵索吊橋不遠處,貴黔高速鴨池河特大橋則如紅色巨龍凌空飛度,伸向遠方。
兩座相隔六十余載橋梁的隔空對話,訴說著畢節出山通道的滄桑巨變,共同彈奏烏蒙山區交通巨變的動人樂章。
鴨池河上的鐵索吊橋
交通巨變,讓昔日邊遠閉塞的烏蒙山區打開山門,擁抱世界。讓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的群眾開闊了眼界、轉變了觀念。讓鄉親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深刻變革,人類反貧困戰役在磅礴烏蒙深處取得了輝煌勝利,繪就了同步小康壯美圖景。
交通巨變,讓萬峰聳峙的畢節破除了制約發展的瓶頸,區位優勢愈加凸顯,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融合匯聚,畢節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步伐不斷加快,一個百姓富、生態美、活力強的示范區正在崛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
交通巨變讓畢節區位優勢越加凸顯
晨曦初露,薄霧升騰。峽谷之上,成貴鐵路鴨池河特大橋如藍色巨龍,凌空飛度,穿云而出。大橋上,一列列車風馳電掣,駛向山外。
成貴鐵路,讓畢節到貴陽的時間,縮短到只需一個小時;到成都只需兩小時三十分。畢節交通區位優勢愈加凸顯。
地處川滇黔結合部的畢節,扼西南之要沖,地處中原與東南亞交通要道上。歷史上,中央王朝十分重視畢節區位之特殊。早在秦漢時期,中央王朝便派員組織百姓采薪焚石鑿開“五尺道”,連通滇黔,加強西南與朝廷的聯系。
貴畢高速鴨池河特大橋
據《史記·西南列夷傳》記載,漢武帝時,唐蒙奉命于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國,了解到夜郎位于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便向朝廷建議開發西南夷。漢武帝采納其建議,將夜郎劃入版圖。
然而,由于畢節地處烏蒙腹地,群峰壁立,溝壑縱橫,關山阻隔。“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交通的滯后讓畢節一度處于封閉落后的狀態。
600多年前,水西彝族女杰奢香夫人率領民眾披荊斬棘、逢山開道、遇水架橋,修筑了彪炳史冊的龍場九驛,加強了烏蒙山區與中原的聯系。
1988年,國務院批準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地處深山的畢節站在了改革試驗的前沿,交通成了急需破解的瓶頸。
1992年,畢節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決定每年從牙縫里擠出3000萬元資金,修建了被一位中央領導稱為“志氣路”的18.3公里的出山路,促成了總投資近20億元的貴畢高等級公路立項并開工建設。貴畢路的建成通車,拉近了畢節與外界的距離。
貴畢公路六廣河大橋
黨的十八大以來,畢節市交通建設不斷加速。2012年,國發2號文件出臺,明確提出貴州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位置,給畢節提供了發展的生機。特別是《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經國務院批準后,畢節交通迎來了迅猛發展的春天。
2012年,杭瑞高速遵義至畢節段通車,畢節實現了高速路零的突破。
2015年,廈蓉高速織金至納雍段通車,畢節實現了縣縣通高速。
2019年,成貴快鐵全線通車,畢節邁入高鐵時代。
如今的畢節,一座座虹橋飛架萬峰,一輛輛列車穿山越壑,一輛輛汽車風馳電掣。國道、省道、縣道、鄉道,通村路、通組路網狀密布。
交通之變,讓三省通衢的畢節成為了珠三角地區連接西南、長三角地區連接東盟的重要通道,成為西南地區區域性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中心城市,通江達海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地處要沖的畢節區位優勢愈加凸顯。
交通巨變引領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革
云貴交界處的牛欄江,峽谷深切,江水如帶。一條彎彎曲曲的瀝青路從山頂一直蜿蜒至谷底。威寧自治縣海拉鎮海元村鉛廠組就掛在江畔半山腰上。
見到村民冷小波時,他正鏟起一鏟酒糟倒進牛圈的槽子里,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立即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冷小波拍了拍一頭肥壯的牯子牛說,現在最少值3萬元。
“過去交通不便,只能靠種包谷洋芋勉強糊口;如今烤酒養牛,年收入超過10萬元。”冷小波說,從種莊稼到搞養殖,從糊口難到致富忙,得益于脫貧攻堅戰役打響,柏油路從山頂修到了江畔,水泥路連通家家戶戶。特別是政府實施溜索改橋,讓兩岸群眾往來更安全、方便、快捷。
在烏蒙山區,交通的改善,讓許許多多冷小波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變革。過去為了填飽肚子,人們將糧食從平地種上山巔;現在,人們在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從“向山要糧”轉向“向山要綠、要錢”,種植蘋果、核桃、櫻桃、皂角、柑橘、刺梨、竹蓀、茶葉等經濟作物,養殖牛羊,書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畢節精彩篇章。
交通的巨變,讓外面的新事物傳進大山,引領生活在深山峽谷里的群眾轉變觀念,他們從莊稼漢變成了旅游從業者。曾經的大方縣雨沖鄉油杉村,風景秀美卻山高谷深,由于交通閉塞,與外界隔絕,在大方縣民間成了“貧困代號”。
成貴鐵路鴨池河特大橋
2012年,旅游公路修進了油杉村,山外游客紛至沓來,看著昔日窮山惡水如今成了旅游勝地,村民們心中脫貧致富的夢想被點燃,紛紛放下犁頭鋤把,開起了農家餐館、農家旅店,吃“旅游飯”。
交通打開了山門,打開了山區發展格局,轉變了山區生產生活方式和發展觀念。被聯合國專家貼上“不宜人居之地”標簽的畢節,始終堅持先行先試,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用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拼搏精神,書寫精彩答卷。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畢節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21.75萬,198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7個貧困縣(區)實現脫貧摘帽。
徹底撕掉了千年絕對貧困的標簽的畢節,經濟社會發展大步向前。
黔西市化屋村露營基地
生產生活方式和發展觀念的變革,引領著烏蒙山區發展巨變。初秋時節,沿著一道道飛架的虹橋徜徉烏蒙高原,處處生機勃發。以煤、電、煙、酒為主的傳統產業正在提質升級,現代化工、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風生水起;山地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成果豐碩,食用菌、肉牛、家禽、馬鈴薯等產業規模居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4.46%;旅游邁入“雙5A”時代。
烏蒙生機無限,小康景美如畫。
交通巨變引領“能量流”融合匯聚
依托便捷的交通,畢節市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內需、擴大對外開放等舉措,加快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前不久,威寧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8.8噸鮮香菇經畢節海關檢驗檢疫合格后,順利出口泰國、馬來西亞。
2019年7月,畢節海關成立,為畢節依托便捷交通,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融入國際循環創造了條件。四年來,畢節香菇、茶葉、蔬菜、皂角精、南瓜條等農特產品,沿著“一帶一路”,銷往歐洲、非洲,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東亞的韓國、日本等地……
依托便捷的交通,畢節積極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融入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的珠江——西江經濟帶。吸引了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能量流”融合匯聚,畢節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正逐步彰顯。
清華同方計算機畢節生產基地
作為貴州人口最多的地級市,畢節常住人口689.96萬,居全省第一,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正進一步凸顯。便捷的交通讓這片土地上豐富的資源展現出巨大的吸引力,投資興業者、干事創業者蜂擁而至,旅游者慕名而來。人流不斷朝著畢節匯聚。
數據顯示,畢節飛雄機場通航10年,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700多萬人次。畢節高鐵站開通三年,累計發送旅客715.2萬人,到達人數748.4萬人。2022年,全市年接待游客量達5300.9萬人次。此外,人才不斷向畢節匯聚,2018年以來,畢節5年引進集聚人才3萬余人。
不僅僅是人流涌入畢節安居樂業、投資興業、干事創業,在這里尋找詩和遠方,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資源要素也紛紛向畢節靠齊,推動畢節不斷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
乘著粵黔協作東風,依托便利交通條件,廣州江楠集團在威寧投資打造物流園,為蔬菜收購商提供市場交易、冷鏈倉儲等服務,還結合威寧蔬果種植業發展優質育苗,推動物流與當地產業融合。如今,威寧江楠物流園已逐步發展成為威寧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并輻射周邊縣市區域。暢通的物流讓這里的農特產品直達粵港澳大灣區,有的銷往東南亞國家。
金沙貢茶公司智能化茶葉加工廠
威寧江楠物流園是畢節物流匯聚的縮影。近年來,畢節積極建設健全暢通高效、普惠便捷的物流服務體系。如今的畢節物流向東,可通過便捷的高速公路、鐵路和機場快速融入黔中經濟圈、泛珠三角經濟圈直至“海上絲綢之路”;向西,可通過杭瑞高速和機場融入“滇中經濟圈”、直達向東南亞;向北,可通過廈蓉高速公路、成貴鐵路和機場連通成(成都)新(新疆)歐(歐洲),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連通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人暢其行,物暢其流,加上政策優勢、資源優勢的加持,吸引企業紛紛來畢投資興業,資金流不斷匯聚。畢節明鈞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累計投資20多億元,建成了4條生產線;中石化投資237億元,在支嘎阿魯湖畔打造現代化工基地;威寧新能源吸引投資超過300億元,打造了集風、光、儲于一體的新能源全產業鏈;清華同方投資4.5億元,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計算機生產基地......
今年上半年,畢節市深入實施“資源換投資、市場換產業”戰略,大力推進產業大招商,成功簽約項目293個,一批優強企業順利落戶。
“能量流”的融合匯聚,帶動了畢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畢節市GDP從745億元提升到2206.52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提升到39055元,農村長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00元提升到13245元。
畢節明月工藝美術有限公司工人加班加點生產
數十載奮楫揚帆,九萬里風鵬正舉。如今的畢節,隨著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發展要素的不斷匯聚,發展動能不斷增強。“我們正以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為目標,以‘1+6+1’政策舉措為抓手,深入實施‘雙換’戰略,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奮力在烏蒙之巔繪就中國式現代化壯美畫卷。”畢節市主要領導信心滿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朝政
編輯 周陽
二審 顧野靈
三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