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新片上映 春節檔“加量不加價”
開卷語:
(相關資料圖)
兔年春節,京城文化市場火爆:電影票房持續大漲、各種展覽開門迎客、多部國劇收視率激增、各類大戲舞臺爭春……讓北京老百姓真真正正地過了一次文化大年。
除了政府對文化市場的系列刺激政策以及老百姓過年對文化娛樂的剛性需求以外,京城文化年迅速走紅還有什么原因呢?對于文藝工作者和文化市場弄潮者來說,機會來了,他們又是否做好了準備呢?
為此,北京青年報推出“春節藝齊賞之京城文化年為何這樣紅”系列報道,從不同領域入手來分析其中的必然。
“北京出品”表現亮眼 春節檔呈現“觀影熱”
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1月23日20時54分,2023春節檔(1月21日-1月27日)總票房(含預售)突破28億,六部已上映新片票房全部破億, 而大年初三上映的《中國乒乓》點映及預售已經突破2000萬。
大年初一春節檔的影片有4部真人電影——《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交換人生》,以及2部動畫電影《熊出沒·伴我“熊芯”》和《深海》,這些作品可謂是“神仙打架”,讓很多觀眾覺得有點“選擇困難”。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檔新片上映首日票房達13.49億,放映總場次44.6萬,觀影總人次2533.7萬。
六部已經上映的影片展開了激烈角逐,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流浪地球2》成為今年春節檔新片上映首日票房冠軍,單日票房4.76億;《滿江紅》緊隨其后,單日票房4.02億;第三名為《無名》,單日票房1.3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表現出色的《流浪地球2》《滿江紅》都是北京出品,而另一部北京出品的動畫電影《深海》由《大圣歸來》導演田曉鵬及幕后1478位中國動畫人歷時七年籌制,獨步世界的“粒子水墨”使得影片呈現出前所未見的視效奇觀和美學風格,加之溫暖的治愈態度,讓觀眾深為感動,使得該片成為春節檔的口碑之作,后期表現值得期待。
縱觀今年春節檔,影片質量上乘、類型豐富,故事題材多樣。燈塔專業版數據分析師陳晉表示,春節檔這個良好的開頭有望引領全年的電影市場重回疫情前的繁榮發展,帶動上游制片端到影院放映終端產業全鏈路恢復信心。陳晉表示,大年初一,大盤票房已經恢復至去年大年初一的93%,平均票價也從去年大年初一的56.1元下降到53.2元,下調了2.9元。今年大年初一場均人次更是從2022年的46人/場大幅提升至57人/場,一方面是由于市場快速回暖,有票房收入的營業影院達到11469家,數量恢復至去年大年初一的97%;另一方面,有《流浪地球2》、《滿江紅》這樣的高口碑之作帶動市場,考慮到今年春節檔影片平均片長達到史無前例的130分鐘,而票價卻是從2016年以來首次下跌,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加量不加價”。
文/本報記者 肖揚
《流浪地球2》上映后收獲不俗口碑
郭帆:中國科幻片最好的時代開始了
《流浪地球2》大年初一上映,收獲不俗口碑,票房也在當日位列榜首。其實,直到電影上映前一周,郭帆還在忙于對影片做最后的修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自己拍攝期間平均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同時,他還表示,“科幻片是需要國家實力作為背書的。”
將科幻拍成未來的歷史
2019年,《流浪地球》用熱血與感動點燃了春節檔觀眾的熱情。經歷四年籌備拍攝,《流浪地球2》集結原班人馬升級歸來,影片圍繞《流浪地球》前傳展開,講述了危機剛剛降臨,地球開始“流浪”之前,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萬座行星發動機正在建造中,人類將面臨末日災難與生命存續的雙重挑戰。
對于《流浪地球2》為何以前傳的方式展開,郭帆解釋說 ,首先是《流浪地球》中展示世界觀的篇幅很少,“我特別想通過前傳的方式拓展世界觀。”第二個原因是希望吳京能夠回歸《流浪地球2》。第三,寫后傳的話,劇本在推進到2500年的旅途中時,很難營造劇情沖突。所以綜合考慮,決定拍前傳。
從故事層面上來看,《流浪地球2》有了更多表達,在科幻的文本創作上嘗試性地往前一步。郭帆解釋說:“作為科幻片,《流浪地球2》的母題講的是人與科技的關系。在看完《流浪地球》后,我也曾和劉慈欣交流,大劉老師告訴我,他心目中科幻片的理想樣貌應該像紀錄片那樣,科幻片拍成未來的歷史,那么科幻片對于我們來講會更有意義。所以,拍成未來的紀錄片和未來的歷史,就成為了我們整個劇組為之努力的目標。”
元宇宙、人工智能……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多地活在虛擬世界中,郭帆笑說,“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然被各種虛擬的、數字的技術包圍了,你有沒有想過,當虛擬到什么程度時候,我們會脫離現實世界?如果別人定義的‘人’和我們定義的不一樣,那‘人’對于我們來講的意義是什么?生活的意義是什么?這些思考可能都會放到故事創作中去。”
不是從1到2,而是從0開始
《流浪地球2》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之上制作全面升級,更多想象中的視覺奇觀被一一實現。宇宙級高速公路太空電梯穿越天際,連接地球與宇宙;前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行星發動機經過團隊全方位優化,更具恢弘氣勢。與“大”相對的是團隊對于“小”的展現,極其精細的道具細節與設計工藝令人驚嘆。團隊設計制作的改良宇航服更具質感,首次出現的重達80余斤的潛水服也讓水下探秘情節更好地呈現。還有人工智能機械狗笨笨、彰顯中國設計靈感的門框機器人……都將觀眾置身于真實的科幻世界中。
郭帆導演與幕后團隊搭建102個科幻類主場景,置景展開面積超過90萬平方米。團隊共繪制5310張概念設計,9989張分鏡頭畫稿,制作超過6000鏡視效鏡頭以及95000件道具、服裝制作。劇組有1189位拍攝期間常駐工作人員,超過22000位參演群眾演員。
談及《流浪地球2》的技術升級,郭帆說:“我們不是從1到2,而是從0開始,拍第一部是開始 ,第二部是干著干著又變成重新開始,因為當你走出了一小步的時候,你會發現為了完善這個一小步,需要有大量新的東西介入進來。于是,我們又開始了不斷試錯的過程,這個過程又變成了從零開始。”
與好萊塢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
作為科幻片,視效必然是需要被考量的重要因素。郭帆認為好萊塢的導演和特效團隊也有等級之分,“在我看來主要分成兩類:詹姆斯·卡梅隆以及其他。我們與《阿凡達2》相比,還有二三十年的差距。差距主要是技術上的,渲染引擎不是一個代際。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這種差距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漸縮小。我最驕傲的是第一集留下的技術遺產,舉個例子,宇航服道具我們在《流浪地球》的時候根本無從下手,到了第二集我們已經可以大規模生產……可以說,新技術的創新和組合可以帶來電影工業的進步。”
科幻片需要國家實力作為背書
從《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郭帆表示,對于四年間中國科幻影視的發展感到非常欣慰。
郭帆認為科幻片制作上的“難”,不光是在技術層面上,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科幻片是需要國家實力作為背書的,“現在電影里出現中國航天員和中國空間站的時候,觀眾們是可以有共鳴感的,這跟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都有關系。”
郭帆認為,美國好萊塢為什么能拍出那么多科幻類型片?是因為這些影片出現于美國國力騰飛的時候,“它的實力為它的科幻片背書。現在,我們中國電影人也迎來了這樣的機會。可以說,中國科幻片最好的時代開始了。”
文/本報記者 肖揚 實習生 劉宇
《深海》導演:創新為故事,審美不為潮流
七年之前,一部《大圣歸來》橫空出世。在此之后導演田曉鵬卻幾近銷聲匿跡,直到今年春節檔攜打磨七年的圓夢之作《深海》再度回到公眾視野。影片公映前夕,田曉鵬分享了影片的創作過程。
田曉鵬更希望以創新為創作驅動力講一個關于大海的故事,“最起碼從表現形式上來說要做一個不一樣的海,不是傳統的、物理意義的大海,所以我就在找什么樣的海洋是可以承載這種新奇感和奇幻感。”
而顛覆流行審美潮流的驚艷用色,核心出發點依然是為故事、角色和情感服務:“今天你們看到的這個五色斑斕的海水,跟故事的主題有很重要的關聯,它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創造的世界,所以她會過分地把這個世界用她的腦海去加工。”雖然時尚潮流更青睞低飽和度的高級感,但是在田曉鵬看來,“我們這個片子審美的高度一定是為故事服務,它想表達的就是夢中極致的燦爛和灰暗的強烈反差。”
對于引發影迷廣泛討論的技術創新“粒子水墨”,田曉鵬依然堅持適用和服務主題的理念:“實際上,它依然是為故事服務的,我希望讓大家看到這些五色斑斕的東西是流淌的,有變化的,海洋世界包括主角都是有生命力的。”
文/本報記者 肖揚
《無名》王一博:扛打扛揍抗壓力
電影《無名》于大年初一上映,主演之一的王一博說:“希望大家多多去看《無名》,不喜歡我的人可以去看我挨打,喜歡我的人可以去看我這一次的表演。”
《無名》聚焦波譎云詭的隱蔽戰線,講述了地下工作者們冒著生命危險送出情報,用生命與熱血保衛祖國的故事。影片由程耳編劇并執導,梁朝偉、王一博領銜主演,周迅、黃磊特別出演,森博之、大鵬、王傳君、江疏影、張婧儀主演。
對于演員的挑選,程耳看重的是演員身上要有獨特的氣質,第二是符合電影拍攝城市的設定。王一博是程耳最初的選擇,也是最終的選擇,“不二人選”。
程耳夸王一博非常謙遜,而且沉穩得超越了他的年紀,“對于導演很重要的一點,是我需要演員完全投入到拍戲中,不要被額外的東西干擾,我覺得一博在這一點上確實做到了。”
王一博坦言在《無名》劇組,“是我從出道到現在,或者說是我人生中壓力最大的一次。”尤其是知道會和梁朝偉有很多對手戲,就很緊張。這種壓力一直持續到拍攝結束,“壓力一直都在,其實這個壓力是能幫助到我在這個角色身上的。”
每次拍完戲,王一博還會認真看回放,“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天拍攝,我們要早上拍抬人的那場戲,導演給我看了一個在拍那場戲之前的畫面,是非常遠的一個鏡頭,幾個人沖出去開槍,被擊倒躺下,那個畫面非常像紀錄片,讓我印象很深,之后再去看監視器的時候,會更加在意自己的表演去怎么調整。”
文/本報記者 肖揚 本版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