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由洋河夢之藍冠名、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在節目錄制現場舉行發布會。節目“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讓經典具有新時代屬性,產生新的先鋒文化,開創文化節目2.0時代。《經典詠流傳》不僅僅是一檔電視文化節目,而要在2018年引發一種新的文化行為和現象。 主持人撒貝寧首次全面展示自己“文化功底”,并號召“詩詞唱經典,中國正流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寶儀、著名音樂人庾澄慶共同組成鑒賞團,共同為觀眾解讀經典背后的文化內涵。成龍、楊洪基、王力宏、王俊凱、鳳凰傳奇、孫楊、胡德夫等數十位經典傳唱人用流行傳唱經典,黃綺珊、沙寶亮作為代表在發布會上集體亮相。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洋河股份市場總監朱昭鑫、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總編輯過彤等領導出席發布會。
“和詩以歌”再造新經典 原創模式開啟文化節目2.0時代
央視綜合頻道作為國家電視臺旗艦頻道,原創了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經典詩詞與新時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再造當下流行和未來經典,開啟文化節目2.0時代。
央視總編室主任兼綜合頻道總監王曉真說,綜合頻道不但是宣傳的主陣地,也是先鋒文化、主流文化傳播的主陣地。“中國正流行,經典詠流傳”,《經典詠流傳》注重時代化、時尚化、國際化的表達。節目也將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
央視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認為《經典詠流傳》能夠誕生是時代的必然,“盛世就是詩和歌的時代,當詩、歌相遇的時候,產生了能夠被下一個時代所記憶的美好生活篇章。在春天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一起出發,在春天里給所有觀眾提供一個文化盛宴。”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認為詩詞與流行的結合是一種非常好的國民教育模式。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是教育部這些年一直在探索的事情,“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恒久魅力,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人生價值、人生取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這樣的創新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開花、結果。”
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說,綜合頻道不僅僅是制作一檔電視文化節目,而是要在2018年引發一種新的文化行為和現象。“我們節目中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還有一些不太被大家所熟悉的、同樣能夠表現中國人品格的動人詩篇,通過我們的重新演繹成為新的流行。在我們的節目里,一群來自大山里的孩子用最純潔的聲音演唱了清代詩人袁枚的《苔》,現場唱哭了庾澄慶和曾寶儀兩位鑒賞團成員。這不是一首特別熟悉的詩詞,我們想象一下節目播出的時候,三百年前的袁枚不會想到他的《苔》會以這樣一種方式與超過一千萬觀眾相遇。這就是我們節目的使命,我們為之感到驕傲。”
洋河股份市場總監朱昭鑫說,洋河與央視的文化節目淵源很深,央視成就了洋河的品牌,洋河也積極通過央視回饋社會。洋河是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品牌,能夠為中國文化傳承做出貢獻和努力,也期待以后能有更多的文化節目有更多更深更廣泛的合作。
王俊凱《明日歌》成洗腦神曲 “黃沙”組合聽一遍就會唱
發布會上,王俊凱演唱的《明日歌》正式亮相,朗朗上口的曲調被迅速傳唱,歌曲已進入多所校園。總導演田梅現場說,《明日歌》簡單易懂適合青少年教育,我們不但希望這首歌能夠進入校園,我們也希望歌曲能夠進入中小學教材。撒貝寧也說這是一首“洗腦神曲”,他最近6次錄制《開講啦》3次以這首歌作為結語,而且不自覺就會哼唱。并不以音樂見長的康震老師也被撒貝寧要求哼唱,他“何其、何其多”的唱調成為獨特“康式《明日歌》”。黃綺珊和沙寶亮是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小撒現場“為難”二位問能否學唱,結果兩位專業人士與現場的一位媒體記者一起輕松重唱,準確性達到“百分之百”。
除了《明日歌》之外,《登鸛雀樓》《將進酒》《送別》《陋室銘》《梁祝》《枉凝眉》《苔》等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將在節目中被再次創新性傳唱。
節目總導演田梅介紹說,《經典詠流傳》對詩詞和經典傳唱人的選擇都極其嚴格。經典傳唱人是否適合闡釋經典內涵、貼合文化價值是唯一的標準。節目強烈的文化屬性和對經典傳承的社會責任,吸引了數十位經典傳唱人加盟,包括成龍、楊洪基、胡德夫、王力宏、王俊凱、王晰、鳳凰傳奇、黃綺珊、騰格爾、楊培安、孟庭葦、孫楊、譚維維、張杰、李玉剛、霍尊、王珮瑜、盛一倫、侯明昊、毛不易、廖俊濤、毛曉彤、關喆等。經典傳承人的選擇也體現了文化的傳承,既有德高望重的資深前輩,也有正當青春的人氣偶像。發布會現場,黃綺珊和沙寶亮的“黃沙”組合作為代表談了自己的感受。黃綺珊說自己參與節目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一直都沒有醒過來,沒有想到能夠觸摸這些經典,節目在經典的詩詞與今天的自己之間建立起來一座彩虹橋梁。沙寶亮說作為一個傳承者,自己非常幸福。
“問題學生”撒貝寧與恩師再相遇一支話筒改變人生
主持人撒貝寧現場與王登峰司長相遇時脫口而出“王老師”,原來二位在北京大學的時候就有過“故事”。撒貝寧入學的時候,王登峰正在校團委工作。撒貝寧說王老師一眼就看出來了他是一位“問題學生”,所以把他安排到了校廣播站,用一支話筒改變了學生的命運。王登峰司長回應撒貝寧說:“你現在拿的是金話筒”。
作為一檔文化內涵十足的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非常注重每一個細節的刻畫。總導演王寧透露,從北京大學畢業的撒貝寧自身文化素養就很好,但他為了參與《經典詠流傳》節目又自己加碼下功夫惡補各種知識,這也是他首次嘗試向文化方向轉型。
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撒貝寧的作用不僅是主持人,也擔負了朗誦經典的任務。為了更好地表達詩詞中蘊含的深意,撒貝寧摒棄了自己以往綜藝節目的風格,特意向演播藝術家徐濤求教朗誦技巧,在臺下的時候拿著詩句反復朗誦找感覺。王寧對撒貝寧的朗誦評價是“充滿敬畏”,“跟小撒合作很長時間了,但這次他的朗誦讓我感動,我能感受到他對中華傳統文化沉甸甸的敬畏之情。”
曾寶儀聽詩發生“流淚事件” 鑒賞團幫忙找原因
具有權威性的鑒賞團在《經典詠流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蘊含在詩詞背后的文化內涵等都需要通過鑒賞團做深入挖掘和解讀。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是音樂和文化兩方面的權威,他作為鑒賞團的成員總結節目意義的時候說,“從經典故事到經典藝術創作,到我們的生活,《經典詠流傳》給我們帶來了文化大餐。”
撒貝寧邀請鑒賞團成員用一句話來概括錄制節目的感受,曾寶儀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講了自己在節目中遇到的“流淚事件”,她說當她聽到《登鸛雀樓》的時候,就會莫名流淚,而她把歌曲放給朋友聽的時候,朋友也會淚流滿面,鑒賞團的成員也幫助她尋找原因,最后她總結原因說“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庾澄慶概括說,錄制這個節目是從擔心到放心到開心,撒貝寧說還有下一個階段就是癡心。康震的回答則充分運用了一位文化學者的智慧,他說一句話應該是有一個句號,同時包括了四個逗號:詩是最經典的,歌是最動聽的,人是最美好的,鑒賞是最到位的。撒貝寧掐著手指數逗號,對于康老師的“自我表揚”,撒貝寧說“您這么表揚自己,我最后只能用省略號了”。康震還為大家準備了”小禮物”——剛剛印刷出來的新書,他把解讀李白詩詞的書特意送給了撒貝寧。
讓經典再次流傳,《經典詠流傳》用引領性的創新開創了文化節目的新方向。據悉,節目將在央視綜合頻道開年黃金時段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