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終究需要融合發展。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將原文化部、原國家旅游局合并,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這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不僅是給旅游“加碼”,更是給文化“賦能”。就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旅游的重要依托。進入文旅融合時代,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如何實現路徑和模式上的創新,既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智慧。
“歷史文化名城是旅游業發展的內涵與靈魂,旅游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平臺和載體,內涵決定載體的厚度與魅力,載體影響內涵的表述與傳播。進入文旅融合時代,首先要處理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取得更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綜合效益;其次要在文化創意引領下,以旅游業為主導,整合其他相關產業,實現旅游業和文化創意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驅動,形成多種新的旅游業態、旅游產品;最后還要通過旅游搬運效應,既帶動旅游的綜合消費,又提升文化產業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空間,實現產業之間的互融與共榮。”5月8日,江蘇省旅游局副局長詹庚慶在“江蘇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表示。
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問題同樣有著深刻思考的蘇州市吳都學會會長史建華則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今被放在了越來越突出的位置。如何在保護與發展的理念和方向上,踐行高標準、探索新路子,不僅成為新時代的新要求,也成為一種社會共識。“進入文旅融合時代,我們不僅要更加重視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工作,還要進一步提高相關實施標準: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以保護為前提、更新為基礎、發展為動力;要力求避免‘重規劃,輕實施’;具體項目運作要切忌簡單化、過于市場化。”
保護與發展不能對立
長期以來,在歷史文化名城究竟該重保護還是重發展的問題上,相關政府部門、不同專家之間存在分歧,甚至出現了一些誤區。站在城市發展和建設的角度,有人認為文物保護的對象最好少一些。南京市古都學會會長楊新華并不認同,“我國與英格蘭面積相差73倍,但文物保護數量上英格蘭文保建筑有50萬處、保護區8000多處,我國各級文保單位總計10萬處,保護區只有上百處。南京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也僅有300余處,與南京2400多年建城歷史和古都地位極不相稱”。
另一種誤區是“凍結式保護”。江蘇省文物局原局長劉謹勝表示,目前一些歷史街區和文物建筑內部物質環境已不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凍結式保護”往往會導致區域現狀越來越差。史建華對此也認為,社會在前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提高,時至今日更不能把保護和發展對立起來,應積極摸索出一條保護和改造利用有機結合的路子,逐步形成良性互動。
那么,怎樣做才是科學的保護與發展?尤其是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如何既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與肌理又能反哺而不是阻礙城市向前發展?這是一個需要用時間和實踐來回答的問題。
對此,包含史建華、劉謹勝在內的多位專家一致表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工作,一定要堅持調研先行,只有經過充分調研、詳細了解,才有可能實施科學保護、合理發展。此外,在充分發揮好專家作用的同時,還要注意傾聽群眾特別是“原住民”意見,讓他們也參與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以減少阻力獲得最多支持。
系統性保護與發展勢在必行
從全國范圍來看,江蘇是最早探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管理的省份之一,2001年就出臺了《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近年來,該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體系基本形成,專項資金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環境整治效果良好,保護規劃實施監督管理也得到了加強。
無論是保護還是發展,最重要的是如何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的靈魂,保護和發展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核心價值。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史建華在對全國1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作了詳細調研后發現: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在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只是有“古”的味道,但大同小異,沒有把當地最優秀的歷史階段特征放進去,更沒有把該地區建筑形態的精髓和文化脈絡充分反映出來。
縱觀世界城市發展史,城市魅力主要取決于特色,但在過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反而消弭了特色,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劉謹勝說,以往部分地方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致使城市、鎮村整體風貌喪失,街巷空間被任意改變,歷史格局完整性被破壞。
保護首先應“心中有數”。據楊新華介紹,南京市2005年就開展了資源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完整的數據庫,規劃、文物等主管部門可聯網查詢,并將普查成果運用于行政許可發放,實現前瞻性保護。“要有預見地盡早開展資源普查,實行保護名錄和標識牌制度,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打好基礎。”
“總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在項目運作上不能簡單化、過于市場化。”史建華表示,應遵循其特殊性、綜合性的特點,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工作當成一個系統工程看待,要在分析研究、策劃定位、規劃設計、項目評估、建設施工、資金運營、業態招商、后期管理等環節,作出全方位的系統實施要求。同時,還要強調全過程化的系統思維,使各個環節相互呼應,這樣才能使古城保護與更新工作更合理、更有效。只有把它當作一項關系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一項涉及市場繁榮且具有經濟活力的系統性工程,真正用系統性思維把項目做專、做精,才可能蹚出一條有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