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消費電子行業,徹底完成改制的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100.SZ,下稱“TCL”)煥發了新的活力,已連續幾年突破千億規模的營收。據業績預告,2017年TCL預計實現凈利潤35億~38億元,同比增長64%~78%;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6億~28億元,同比增長62%~75%。
調研機構IHS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TCL在全球彩電市場占據份額第三位,僅次于三星、LG。TCL的業績預告透露,其2017年累計實現液晶電視銷量2377.4萬臺,同比增長15.9%,其中北美市場全年銷量同比大幅提升131.5%。
其實在剛過去的2017年,彩電業的日子并不好過。面板成本增加,市場需求疲軟,國內彩電市場銷量的跌幅是10多年來最大的。不過,TCL彩電業務卻在去年實現了逆勢增長,這受益于其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優勢,再加上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目前,TCL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打通了上游液晶顯示面板、下游彩電和手機產業鏈的“實力玩家”之一。
從37年前的小型地方國有企業,到如今中國消費電子領軍企業之一,混合所有制改革讓TCL的市場化機制更完善,也充分激發了TCL董事長、CEO李東生敢于冒險、勇于擔當的企業家精神。無論是2004年的跨國并購,還是2009年上馬華星光電,讓TCL通過國際化、產業鏈的擴張,成就了今天的行業地位,并為今后沖擊大國品牌打下了堅實基礎。
|
1996年以前,TCL還是個地方國有企業。這個位于廣東惠州,發端于1981年,依靠借貸5000元,以磁帶、電話機起家的地方國有小企業,雖然早在1993年就涉足家電業,也曾一度是國內最大的電話生產商,但一直名不見經傳。1996年,39歲的李東生接過帥印,出任TCL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讓老國企有新活力,搞活體制機制,這是國企改革的難題之一,也是李東生首先要邁過去的“坎”。李東生當時提出既能滿足企業發展,又能滿足國資管理辦法的改制方案——“增量轉股”。思路是在界定資產總額的基礎上考核每年資產增量,期限為5年,考核基數環比遞增。資產基本增量全歸政府;超額增量部分做二次分配,也是政府拿大頭。以李東生為代表的經營團隊在完成考核指標后得到的利益不能立刻兌現,要轉成公司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