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公園內的“觀鳥”風景線。 徐曉美 攝
打造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樣本 深圳展“千園之城”美畫卷
“在國內的城市生態、觀鳥環境里深圳一定是前列的,這次來看到的鳥數量比之前更多,環境也越來越好了。”冬令營老師陳萌帶領著一群小學生特意從廣州來到深圳灣公園觀鳥。
深圳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深圳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加速體制機制創新。
記者在近日的采訪中了解到,據測量,2017年該市萬元GDP能耗、水耗預計分別下降4.2%和10.3%,PM2.5年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等各個生態環境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城市前列,實現了經濟質量和生態質量的"雙提升"。
航拍深圳城市面貌。深圳市城管局供圖
成效來源于好的創新制度。2013年,深圳探索建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一票否決”考核。2015年,深圳東部灣區率先在全國建立城市GEP核算體系,實現城市GEP考核體系的落地應用。
深圳市人居環境委政策法規處處長汪斌指出,對于環境保護深圳實施嚴厲的監管執法模式,頂格實施最嚴的處罰標準和要求,開展水質指紋預警溯源執法、推行“環保主任”試點工作、率先推行環保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等。同時,創設違法者主動公開道歉承諾從輕處罰制度,與嚴格執法良好互補。
據統計,多年來在深圳持續打擊違法排污的高壓態勢下,每年環保行政處罰超過1000宗,每年罰款總額超過9000萬元。
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方面,深圳將其列為全市第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預期到2020年,將深圳建成中國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和創新中心。根據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所提供的資料顯示,深圳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2017年,深圳從事節能環保產業相關企業超過2000家,規模以上節能環保企業超過490家,產業增加值671.1億元,增長12.7%。在高效節能領域、先進環保領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均居全國領先水平。
而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和首批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深圳自2009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持續發力,截至2017年底,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12萬輛。目前,深圳公交特許經營企業公交車純電動化率達到100%,計劃到2020年,出租車電動化率達到100%。
水污染曾是是深圳核心遺留歷史問題之一,遍布全市的310條河流,有133條為黑臭水體。經過兩年的集中整治,2017年深圳全面消除36條(45段)建成區黑臭水體,全市共完成53條黑臭水體整治。預計2018年將完工62條黑臭水體整治,累計完成115條。
同時,深圳正在加速推進“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目前建成公園總數達942個,公園500米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計劃到2020年,全市公園總數超過1000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