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工信部印發《2018年工業通信業標準化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堅持“兜底線保基本、拉高線上水平、瞄準國際走出去”的工作思路,緊貼產業發展需求增加和優化標準有效供給,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我國標準水平和國際化程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倒逼和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主要預期目標是:制修訂服務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所需的標準1800項以上,在10個以上重點領域推動“百項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提升5個百分點,確保在2020年實現重點領域的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90%;鼓勵我國企事業單位制定100項以上國際標準項目。
《要點》指出要大力推進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建設。聚焦兩化融合、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車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信息技術服務等重點領域,打破傳統的行業界限和領域劃分,統籌協調產業鏈各方力量整體推進跨行業、跨領域的專項標準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軍民通用標準試點工作,加強集成電路軍民通用標準的推廣應用,開展軍民通用標準研制模式和工作機制總結。
東方證券一位分析師表示,智能制造成為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中國制造業通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在規模與產業體系完整性方面居于全球領先地位,但也存在產業附加值低、大而不強等突出問題,通過智能制造完成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戰略轉型已成為中國的現實需求,也是應對全球競爭的必然之路。
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智能制造的落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時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進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
東方證券上述分析師表示,通過構建基于精準、實時、高效的數據采集的工業互聯體系,制造業可以進行資源配置優化并實現智能化升級。“智能”的核心在于信息化基礎上的互聯以及大數據技術上的智能應用,在此背景下,包括工業軟件、管理軟件在內的企業數字化建設將得到顯著拉動;同時在工業互聯平臺技術上,工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將充分為制造業賦能。
中金公司有關分析師表示,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的關鍵基礎,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工程。看好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及系統集成商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