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這個事,讓大家操碎了心,不斷有人在想辦法。在西安市長安區同輝路西側,矗立著一座高60米、直徑10米的煙囪狀的“除霾塔”,該塔源源不斷地吐出巨量的干凈空氣。研究人員近日還發布了該“除霾塔”的試驗效果:10平方公里范圍內,PM2.5濃度平均可以減少11%—19%。
一邊是空氣質量的不如人意,一邊是公眾對空氣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中間的鴻溝就需要一個神器去填補。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創造。于是“吸霾館”“除霾水炮”等形形色色的“治霾神器”應運而生。這些高科技“神器”從理論角度來看都還不錯,有數據說話、有專家站臺、有活動造勢等等,轟轟烈烈地造出了影響力,讓公眾滿懷期待。可是一段時間后,曾經的“海誓山盟”“甜言蜜語”都煙消云散,不了了之。
于是,對于西安的治霾神器,網絡上的吐槽也非常多,理由無外乎兩個:一是社會上隨處可見的“神器”讓大家的期待一次次落空,大家“受傷”之后,對所謂的“治霾神器”也沒什么更大的興趣,不抱什么希望,更多的只是冷眼旁觀,“看你最后怎么收場”。
第二個吐槽的理由也理直氣壯,很多人認為,面對霧霾問題,不從源頭上去治理霧霾,而是花1200萬造治霾神器,這就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其花這么多錢去做后續工作,不如投入到源頭治理。
不能說這些吐槽沒有道理,都是事出有因,且查有實據。但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別有新天地。在如今創新創業大潮中,各種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存在著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現象。對于這種現象,市場不會坐視不管,會來一個大浪淘沙,淘汰一些濫竽充數者,留下一些真才實學者。“除霾塔”是為除霾而想到的辦法之一,為了探索除霾的可行性和可能性。通過目前實驗數據證明,這種方法也是可行的,這就意味著通過這個辦法,至少給治污降霾提供了一種可能。
治理霧霾不是簡單的事情,一方面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源頭治理,這無需贅言,另一方面也要從其他環節去想辦法,將霧霾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除霾塔”是一種探索,且有了方向,請給這個“塔”多一些時間和耐心,或許它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