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我國衍生品市場逐步發展,包括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對客柜臺市場等在內的衍生品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不過,目前依然存在金融管理的薄弱環節,風險事件也偶有發生。
12月3日,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獲悉,為規范衍生品業務,促進境內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央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共同起草《關于促進衍生品業務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要求加強投資者保護,金融機構應主要面向非個人投資者開展衍生品業務,禁止銀行保險機構通過柜臺與個人客戶直接開展衍生品交易。
衍生品是一種金融協議
比起一般的金融產品,衍生品是相對復雜的概念。因此,《指導意見》首先從定義方面對衍生品做出規范,筑牢展業與監管的根基。
根據《指導意見》,衍生品是一種金融協議,其價值取決于利率、匯率、商品、股權、信用和貴金屬等基礎資產的價值變動。衍生品通常具備以下四項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未來進行交割或行權的基礎資產;二是合約需明確未來進行交割的基礎資產的數量和價格,或其確定方式;三是具有明確的到期期限;四是具有明確的交割方式。
目前,金融機構推出的衍生品業務主要分為場內業務和場外業務。其中,場內業務主要包括期貨和場內期權業務;場外業務包括金融機構與境內企業、個人等通過柜臺開展的互為交易對手的一對一場外交易等柜臺對客衍生品業務。
在具體產品的認定上,《指導意見》提出,應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金融機構提供部分符合衍生品基本特征的產品,應當向相關金融管理部門報告。金融管理部門應當關注市場的新產品和新業務,評估是否涉及變相開展衍生品業務等情況,并相應采取有效措施。
注重對個人客戶的保護
期貨、外匯等衍生品業務通常具有較高市場風險,與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并不“適配”。記者注意到,本次出臺的《指導意見》用大量篇幅,對加強投資者保護作了規范。
根據《指導意見》,金融機構開展柜臺對客衍生品業務,應當僅面向合格投資者,并建立有效的客戶適當性評估制度、完善的銷售管理制度和流程,向客戶提供與其風險承受等級相匹配的衍生品。
金融機構開展柜臺對客衍生品業務,應當向客戶充分揭示相關產品或服務的風險,提示客戶應當具備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參與衍生品業務風險自擔,不得出現欺詐、誤導銷售、夸大收益、回避風險或承諾收益等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尤其注重對個人客戶的保護,要求金融機構主要面向非個人投資者開展衍生品業務,禁止銀行保險機構通過柜臺與個人客戶直接開展衍生品交易,其他金融機構為個人客戶提供服務須制定更為審慎的參與要求,相關的評估和銷售要求也更為嚴格。
此外,在交易清算時,《指導意見》提出,金融機構可根據客戶資信情況要求客戶提供履約保證金或可接受的履約保障品。對于具有較高標準化程度的衍生品交易品種,鼓勵交易雙方提交中央對手方實施集中清算。
需提高衍生品規范創新能力
基于衍生品的復雜程度及投資者保護,《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在開展衍生品業務時需遵循合規性原則、匹配性原則、審慎性原則和透明性原則。
具體來看,金融機構應當提高衍生品規范創新能力,加強對衍生品創新及存續期間的風險、合規管理能力,確保風險可控。
此外,《指導意見》明確,金融機構應當建立清晰、健全的內部治理架構,金融機構董事會承擔衍生品業務管理的最終責任,高級管理層承擔衍生品業務管理的實施責任。同時,金融機構應當對各類衍生品業務制定明確的經營策略及風險偏好,準確計量衍生品業務風險資本;建立完善的衍生品交易及風險管理系統,建立重大風險事件的應急處置預案和程序。
目前,《指導意見》適用于經銀保監會、證監會批準成立的境內持牌法人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機構的境內外分支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