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金公司測算,銀行理財到期規模約為1.47萬億元,是未來1年到期量最大的月份。 ]
“最近是面臨一定的贖回壓力,但總體來說形勢還是比較穩定的,相對可控。”一位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投研部負責人對記者稱。近來,由于債市調整,疊加權益市場波動加劇,多只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引發市場對理財產品贖回的擔憂。其中,混合及權益類產品“破凈”占比較高,面臨一定贖回壓力。
這在數據上也有體現。據中金公司統計,截至3月15日,全市場共計1544款理財產品破凈,占全部38469款理財產品的4%。而在全部樣本破凈產品中,7%的產品較首次募集后份額遭遇凈流出,其中,1.2%的產品份額凈流出超10%。
不過,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破凈理財產品整體贖回壓力并不大,而且隨著市場趨于穩定,未來理財產品凈值有望回升,贖回壓力也將趨于緩和。值得注意的是,4月是重要的觀察窗口,該月是銀行理財到期高峰,據中金公司測算,到期規模約為1.47萬億元,是未來1年到期量最大的月份。
破凈引發贖回擔憂
市場震蕩之下,一向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也出現波動。據中金公司固收團隊統計,截至3月16日,全部存續理財產品中有32143只產品披露了2022年以來的賬面凈值,占比83.4%。其中賬面凈值低于1的“破凈”產品共計2427只,占比7.6%。
分產品類型來看,混合及權益類產品“破凈”比例遠超其他品種。據統計,混合及權益類產品“破凈”占比達33.8%,絕對數量達767只,貢獻全部“破凈”產品的31.6%。分發行機構來看,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破凈”量最大,數量達941只,在其發行產品中占比19.3%。
招商證券(600999)研報也顯示,就年初至今的收益率而言,截至3月15日,理財公司存續的混合類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03%,跌幅較大。但就收益率排名來看,理財公司前五名分別為農銀理財、華夏理財、杭銀理財、中郵理財和光大理財。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對記者稱,農銀理財混合類理財產品年初至今收益率為-0.09%,這或與其配置股票更加穩健有關。
銀行理財收益“破凈”主要是受到兩方面的沖擊。一方面來自債券市場,1月下旬以來,國債、資本債以及信用債收益率出現回調;另一方面來自權益市場,3月以來,A股市場出現連續多日大幅恐慌性殺跌的情況,雙重因素導致眾多理財產品凈值出現明顯回撤。
這一回撤同步影響了部分產品的贖回情況。中金公司統計,截至3月15日,全部樣本破凈產品中,7%的產品較首次募集后份額遭遇凈流出,其中,1.2%的產品份額凈流出超10%。若聚焦成立時間在半年以內、400天以內的產品,則有約17%、7%的產品份額較首次募集之后遭遇凈流出。
前述國有大行理財子投研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近期來看,市場上的確存在一定的贖回,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股市和債市影響,產品凈值出現波動;二則是傳統因素,即3月作為一季度末月,一向是理財淡季,銀行理財規模在季度末下降較為常見。
中信證券(600030)研究部首席資管與利率債利率分析師章立聰也對記者稱,目前各家機構的贖回壓力差異較大,有的銀行反饋是因為季節性的因素,一季度容易沖存款,可能造成一些贖回;有的則因為權益的倉位本身不高,受影響相對有限;但也有機構反映壓力比較大,可能一天的贖回量就占到存量規模的1%,需要加緊處置部分資產。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財贖回出現的同時,近來理財產品發行熱情也有下降,尤其是含權類產品發行不暢,甚至拖累僅包含少量權益類底層資產的固收+產品。據中信證券統計,銀行理財無論是存續數量還是新發數量,均較去年四季度有所下滑。
具體而言,截至2月底,存續產品數量相較2021年底下滑1400只,規模增長速度大幅放緩;新發產品方面,2月新發產品數量僅1918只,遠低于去年每月平均新發數量2882只,同時,當月新發產品募集規模僅2979億元,遠低于去年平均每月募集規模4584億元。
整體贖回壓力可控
盡管出現了一定贖回情況,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破凈理財產品整體贖回壓力可控。
中金公司研報稱,從到期規模上看,3月下半月產品到期壓力有限,根據樣本理財統計,有2278款理財產品將到期,最新規模為3938億元,占樣本理財產品規模的1.8%,以此計算,全市場實際到期理財產品規模將達約5295億元。而4月將有2519款理財產品到期,最新規模為1.09萬億元,占樣本理財產品規模的5.1%,是未來1年到期量最大的月份,以此計算,則4月全市場實際到期理財產品規模將達約1.47萬億元。
從產品類型看,破凈產品中,混合類、權益類產品占比較高,但此類產品多數是中長封閉期限產品,封閉期至少在1年以上,到期節奏較為緩慢,有利于減輕市場大幅波動下的贖回壓力。中金公司稱,混合類理財產品到期高峰為6月,權益類理財產品到期高峰為4月,但大部分權益理財產品存續期限較長。
此外,前述國有大行理財子投研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于部分理財產品來說,近期的市場波動可能使其進行倉位調整,比如降低權益等中高風險資產倉位,以確保產品獲得正絕對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產品凈值的持續下跌,確保回撤幅度在相對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農銀理財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劉湘成也表示,3月是銀行理財的傳統淡季,要繼續關注4月情況。從歷史經驗來看,整個上半年增長會比較慢,三季度、四季度才是銀行理財的旺季,這也跟整個銀行的負債結構、負債計劃目標是相匹配的。
“所以建議特別關注三季度,但是在現在的情況下,可以先關注二季度的產品增長情況,觀察它在一季度產品凈值變化的壓力下,二季度客戶是如何看待這類產品的。”劉湘成說道,其實總體理財凈值波動還是非常小的,雖然存在產品凈值轉負,但是占比很低。
而且,經歷過這次調整后,有觀點稱,對于理財子公司而言,未來在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可能會更注重和市場的契合和匹配,比如把產品的封閉期拉長,多設計、發行一年以上的封閉類產品,然后結合市場波動的特點,在期限較短的產品里減少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控制好產品本身的凈值波動,改善客戶的體驗。
章立聰也提及,配置理財的投資者一般風險偏好比較低,對他們而言,凈值變化會帶來較大沖擊,但從整個理財市場來看,破凈比例總體處于可以承受范圍之內,隨著最近市場慢慢企穩,理財收益可能會出現明顯好轉。
不過,章立聰還稱,需注意地產投資放松所帶來的影響。去年資管產品能夠實現規模的快速增長和地產投資受限有關系,如果今年地產的約束有所放松,部分理財資金可能慢慢會回流到地產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