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暴跌,油價飛漲,妖鎳逼空,糧價高升......這些事情都有什么共同點?
單獨一個指標的出現,或許并不能反映出事態的走向。然而當這些衡量市場狀態的指標集體“報警”時,外界就要開始考慮潛在危機了。
在彭博分析師Ven Ram的分析中指出,如果用摩根大通交易主管Troy Rohrbaugh的話來描述當下的情景,那就是市場“目前非常危險”,正在承受自金融危機以來從未有過的系統性壓力,市場波動性之大異于尋常。
追蹤23種原材料價格走勢的彭博商品現貨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Spot Index)近期暴漲,刷新數十年來新高
而流動性危機就赫然在列,最近的大宗商品市場已經成為最先顯露出的“冰山一角”。
大宗商品“爆發”揭開了流動性緊縮的序幕
就像瑞信明星分析師Zoltan Pozsar近日在分析中提出:整個市場正在徹底改變。而這一次流動性危機,極有可能以“大宗商品抵押”為主題。
Pozsar對此表示,今天的俄羅斯商品就像2008年的次級CDO一樣,而非俄羅斯商品就像2008年的美國國債一樣。
一個是大幅折價,另一個是巨量暴漲。所以這就導致市場交易者無論站在哪一邊,都需要追加巨額保證金,最終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需要更多的流動性支持。
但是池子的容量總歸是有限的,一旦沒有足夠的保證金,資金鏈可能會出現斷裂違約,整個金融體系都會直面風險,變得越來越脆弱。
本周的“妖鎳逼空”大戰就是一個極端案例。
鎳生產商為了完成交割,即使他們有實物庫存也需要補上巨額保證金,同時由于俄羅斯市場可交割品種供給被“斷開”,造成所有套保鎳的生產廠商都被逼倉,巨大資金壓力隨即產生。
并且Pozsar在對比了1998年(俄羅斯債券、LTCM)、2008年(次貸危機、影子銀行)以及2020年的流動性危機事件之后指出,這些金融事件的發生都和市場流動性收緊密切相關。
Pozsar認為,在1998年和2008年,都是因為在高杠桿的市場里,抵押品突然出問題,從而引發資金流動性枯竭,最終釀成危機。2020年,企業利用信貸額度,從債券杠桿交易中吸走了資金,導致了優質抵押品被強制出售。
他對此總結稱:
危機的發生要么是因為抵押品"情況變壞",要么是資金撤離——這是自1998年以來每次危機的核心教訓。
所以面對相似的一幕再度上演,金融危機魅影可能重現。
情況可能還會更糟
然而,鑒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的廣泛制裁,更嚴峻的市場壓力可能才初露端倪。
Ram認為,在當前的背景下,許多尾部風險期權的交易對手方可能已經出現很深的違約風險,雖然我們現在不會立刻聽到這些消息。
這和Rohrbaugh的觀點不謀而合。
Ram援引Rohrbaugh的觀點表示,上輪金融危機“第一只鞋”最先于2007年初掉落,但是直到2008年底,“最令后來人回味”的重大事件才真正發生。
而這意味著主要發達市場債券收益率每日波動10個基點和G-10貨幣大幅波動1%的情況不會很快消失,那美股更是直面風暴。
Rohrbaugh還“諷刺”道,現在美聯儲還在一個“安靜角落”里,試圖尋找能營造輕松氛圍的“氣氛音樂”,并且始終相信只要邁著25個基點的小碎步就足以緩解物價壓力,還能夠保證經濟軟著陸。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朱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