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晴 丁建勛 李衛棟)“喂!醫生,我老伴胸口痛,要趕緊去醫院。”近日,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街道一位胡姓阿姨突發疾病,其老伴撥通簽約醫生電話。
家庭醫生團隊立即啟動急診急救程序:用急救車將患者接至衛生院,做心電圖等基礎檢查,檢查數據同步上傳到上級醫院遠程心電中心。經確診,胡阿姨為急性心梗。
轉診途中,永州市第四人民醫院胸痛中心已做好接診準備,從發病到安排到市級醫院進行心臟介入手術,全過程費時不到55分鐘。由于搶救及時,胡阿姨已基本恢復正常。
(資料圖)
今年以來,零陵區推進“1+1+1+N”醫防融合機制,密織基層衛生健康服務網絡,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打造“多快好省”的優質服務,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讓群眾擁有“專屬醫生”。
“1+1+1+N”醫防融合機制是指建立三級醫務人員包村團隊,每個團隊配備一名醫共體總院醫生、一名鄉鎮(社區)醫生、一名鄉村醫生服務片區內N名簽約對象;區級醫院派駐包村醫生通過“傳、幫帶、教”等方式,對所包村的基層醫務人員進行培訓、業務指導和幫扶,同時提供疾病診療、健康宣教、急診轉診等急救醫療服務指導。
衛生院包村醫生和鄉村醫生則發揮兜底作用,積極配合引導宣傳,提供日常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和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務,做好“健康守門員”。
家庭醫生團隊需采取進村入戶、上門訪視、在線預約、現場坐診、巡診及微信群、電話、遠程診療、轉診服務中心平臺等方式,及時回應解決轄區居民的健康訴求,開展預防保健與醫療管理的融合服務,全面做好居民健康管理;針對管理服務對象的健康管理狀況和健康需求的不同,提供簽約服務免費基礎包和“個性化”服務有償升級包,進行分類服務管理。
按照分村包干原則,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要在每個村衛生室都設立公示牌,公示每個家庭醫生的執業信息、專業特長、聯系方式等內容;制作家庭醫生便民聯系卡,發放至每個簽約群眾手中,以備群眾有需求時,及時聯系責任醫生,第一時間快速反應,提供快速轉診和急診急救服務,推動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落實落地。
建“好”臺賬,明晰健康問題。在接履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都有檔案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兒童、孕產婦、老年人、肺結核等不同重點人群都建立了各類臺賬;片區各類人員的健康問題、注意事項,一目了然。
為織密醫防融合體系建設,零陵區投入近500萬元進行急救體系建設,在各鄉鎮人口較集中的地方建設了6個急救站,為急救站配備了急救車輛,急救器材和急救藥品,并安排區級醫院醫務人員帶教值班,打造鄉村“三十分鐘急救圈”;同時在區級醫院建立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等“五大中心”,全區構建了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無縫救治的急危重癥醫療救治體系。
目前,零陵區“1+1+1+N”家庭醫生簽約工作推進迅速,全區完成家庭醫生簽約服務380435人,免費發放藥品10萬余元,老年免費體檢完成32788人次,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共上轉病人804人,下轉147人,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率達71%,全區人民真正體驗到了基層醫防融合帶來的實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