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慢行交通出行品質正在持續升級中。記者10月26日從市交通委了解到,今年以來,二環輔路慢行系統通行效率提升了25%,市民綠色出行意愿持續提高,自行車出行比例達到17.2%,較2020年上升1.7個百分點。
綠色出行比例的提升與慢行系統的建設息息相關。記者了解到,北京在慢行交通建設和管理上更加強調慢行交通系統的頂層設計,從源頭明確慢行系統未來的發展定位。
建管結合:打造景美路暢的慢行環境
在頂層設計方面,《北京市慢行系統規劃(2020-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慢行交通品質提升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標準指南已陸續定稿,并對外公示,將于近期發布實施。
《北京市慢行系統規劃(2020年-2035年)》根據北京現狀及特點,提出慢行交通的四個發展定位:一是城市交通戰略的重要支撐,二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舉措和切入點,三是高品質、人性化公共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四是活力、健康、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年來,市級有關部門及屬地政府全力推進慢行系統品質提升工作,打造景美路暢的慢行環境。
從回龍觀至上地,一條全新的綠色通勤走廊已然建成。截至9月底,自行車專用路累計通勤超400萬人次,騎行成為回龍觀、上地之間最便捷的出行方式,累計減碳量超1100噸,積極助力碳中和。
一條貫穿“回天”地區、北部中軸的42公里騎行慢跑綠道也已完工。綠道南起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途經東小口森林公園、賀新公園、太平郊野公園、霍營公園、沙河濕地公園、十三陵水庫,北至蘋果主題公園。工程建成后,搭建了一個安全連續、覆蓋廣泛的“騎行+步行”網絡體系,促進自行車、步行與公共交通的無縫銜接,既為周邊及回天地區交通擁堵問題提供了疏解途徑,也為市民綠色出行提供了更好的選擇。
以人為本:功能復合型街道整治提升
除了新建線路,將原有的街道整治提升也是慢行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四南北大街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東四南北大街是典型的功能復合型街道,與地鐵5號線線位重合,交通通行功能強;同時其兩側沿街界面均為小商業及服務周邊居民的公共服務業態,后側為大面積居住及多處旅游景點,居民日常生活、外來訪客的使用需求很高。
與其他城市老城區街道一樣,以往東四南北大街城市治理的關注點失衡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對動態需求的空間資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為增加機動車道、保障機動車通行而將非機動車道移至人行道上,導致部分區段人行道缺失。
另一方面,對靜態需求空間的滿足程度不足。停車問題一直是老城區街道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包括機動車停車及非機動車停車需求等。近年來電動自行車車、城市末端物流配送車等停放空間更是缺乏明確治理指引。
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一級主任科員周先奉告訴記者,街道整治提升過程中,堅持了“街道空間一體化”的思路,突破道路紅線對街道空間的分隔,統籌考慮各類設施的精細化設計。
以建設高品質宜人的慢行空間為目標,通過拆除、整合、隱形、挪移等方法實施市政設施的“多桿合一”“箱體三化”,將東四南、北大街兩側可視的各類桿體從660根消減至268根,進一步凈化步行空間。
周先奉介紹,在落實無障礙出行理念方面,強化街道面向全體出行者使用的功能,以“完整街道”為設計目標,強化老城區街道對老年人、兒童、行動不便人士的服務。對人行道、胡同口、公共建筑出入口等存在明顯高差的節點,加強步行坡道的設計,滿足居民輪椅、嬰兒車、日常買菜車的通行需求,構建平整、防滑、連續的出行系統。
全街通過原有綠化的品質提升,實施留白增綠、見縫插綠、垂直拓綠和口袋公園等建設,擴大了綠化范圍。目前經設計單位測算,全街綠化覆蓋面積已增加至1.84萬平方米,較之前增加了約700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也從改造前的30.6%升至49.8%,提升了19.2個百分點。(記者 陶鳳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