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一只百億基金舉牌一家半導體上市公司的行為,再次把公募基金舉牌話題帶入大眾視野。回顧過往,單只公募基金舉牌上市公司的案例并不多見。這一行為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背后又有何隱藏風險?投資者應該如何看待?業內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一系列討論。
在受訪人士看來,持股觸及舉牌線整體而言作為一種證券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但作為聚集市場高關注度人士的基金經理需要慎重。一方面,其一舉一動都可能會引發散戶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關注,進而或影響其定價;另一方面,如果舉牌股票占基金凈值比例較高,持股缺乏彈性,遇到大規模贖回可能影響流動性,持股過于集中還可能導致凈值大幅波動風險。
(相關資料圖)
單只基金舉牌需做好預案
單只公募基金產品舉牌上市公司的現象在A股歷史上并不多見,因此這次舉牌行為引發多方關注。
談及對此次舉牌的看法,一位基金評價人士直言,“基金舉牌上市公司股票本質上就是一種市場行為。歷史上之所以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需要一定的客觀基礎,比如上市公司的規模足夠小,以及基金規模要足夠充分。而且從目前規范公募基金持股上限的‘雙十’規定來看,一只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該股票市值的10%。”
他進一步表示,當前行業發展很快,大體量的主動權益基金不斷涌現,如果這些大規模基金偏好投資或者參與小市值股票的投資,就容易出現舉牌情況。而且伴隨市場的擴容,類似此次公募基金舉牌的事件很可能再度出現。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舉牌的客觀條件,未必所有基金經理愿意行動。一方面他們不想引起市場的廣泛爭議和討論,因為大多數基金經理愿意宣傳的更多是他的業績和名聲。因此舉牌本身彰顯出基金經理的大膽行為,意味著基金經理真的非常看好這個公司,從而選擇在其股價下跌時逆向操作、越跌越買。
“基金經理主觀看好某只股票并不代表未來客觀表現就會如他所料。舉牌一旦成真,在半年的鎖定期內紋絲不動,半年過后即使可以賣出,也很可能由于潛在巨大的拋壓令其他資金變得謹慎。”他說道,這也解釋了為何單只基金過去鮮少“舉牌”。
在北京一位公募人士看來,以單只基金舉牌一家公司,需要提前做好預案,以應對和避免流動性、“雙十”限制等問題。
“首先,因為根據相關法規規定,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持有5%以上的股份,如果在買入后6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后6個月內又買入,因此而產生的投資收益歸該公司所有。也就是大家說的限售期。所以,一旦基金舉牌,如果在6個月內進行該標的的交易,所得收益都得交給所持企業。但如果這個期間,賽道波動如果比較大,或者有較大申贖情況,基金必須留有一定的流動性安排,否則交易賣出個股很容易面臨6個月的限售期。”這位公募人士說道。
同時,他直言,基金有“雙十”規定,如果基金如果出現大規模凈贖回、個股股價漲幅超過板塊平均收益或股價跌幅小于板塊時,也都有可能導致基金持倉接近或超過10%的規定。所以這也要求基金經理必須做好日常的提前準備。
當然,正如他所說,“每個基金經理對于標的的選擇都有自己的投資框架、投資邏輯,如果一個基金經理基于自己深度的研究,最終確定了某個標的,并最終實現基金的收益,也是符合持有人利益的。”
需要關注流動性風險
或會影響上市公司定價
單只公募基金舉牌上市公司,可能會對公司帶來哪些影響?北京某位公募市場人士談到,原則上尊重基金經理的價值判斷。至于此筆投資是否成功,要根據該股票未來的價格走勢來判斷。
他同時指出,不論是基金“蒙面”舉牌還是公開舉牌,對上市公司都不構成控股及要約收購,所以從控制權層面來說,對上市公司沒有影響,但是這一舉動可能會引發散戶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關注,對股價的影響不好說。
上述基金評價人士則認為,基金經理的行為一旦觸發舉牌機制,一定會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討論。“那么上市公司本身的定價也會被納入更廣域的討論環節中,我認為這一定會對上市公司的定價帶來影響。”
他進一步指出,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的高調參與,會更引發市場對定價的討論。“但這個討論是不是一定有利于公司股價,我覺得是未必。它更多的是引起了市場對產品的定價。我們更應該討論的是這種對于上市公司定價帶來的結果是更加公允客觀,還是非公允非客觀,現在我還沒看出來。”
上述北京公募市場部人士也表示,基金經理一般都比較注意低調,此次的舉牌,好像有刻意高調的嫌疑。舉牌之后,一是提前暴露了自己的投資動向,二是會影響到該股票的流動性,進而有可能會影響到該基金的績效。
“舉牌無可厚非,但作為公募基金經理要謹慎,幾乎成為行業共識。”一位律師指出,“因為舉牌會引發市場關注。事實上,很多基金公司的內部制度就不允許輕易突破5%的限制。但至于不良后果,可能都是在一種極端理論情況下出現的,實際上目前尚未看到。
某小型公募合規人士表示,舉牌對公募基金和上市公司都帶來影響。從公募角度來說,基金舉牌后6個月內一般不賣出,如果舉牌股票占基金凈值比例較高,遇到大規模贖回可能影響流動性,或者可能在基金凈值大幅回撤、遇到大規模贖回時被動突破“雙十”限制;另外,舉牌影響基金投資的靈活性,持股過于集中或導致凈值大幅波動風險。 從上市公司角度來說,公募基金舉牌情況較少,目的一般不是謀求控制權而是財務投資,因此舉牌通常代表著對上市公司發展空間、盈利、現金流、估值等比較看好。
上述基金研究人士也指出,如果基金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較多的話,意味著它可能面臨流動性風險。尤其對于一個小公司,某只基金占流通股的比例較大,會面臨巨大的流動性壓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一個基金觸發舉牌的話,投資者在評價選擇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個產品會面臨相應上市公司的流通性風險,你接不接受得了。”
但是,滬上某公募市場人士認為,如果買入后6個月內賣出構成短線交易,根據法規,收益歸上市公司。所以一般舉牌后不會在6個月內賣出。但權益基金組合的流動性一般不會因為單票受太大影響的。
投資者需理性看待基金舉牌
據了解,這只舉牌上市公司的公募基金二季度末規模超過了250億元,涉及投資者眾多,那么,基民面對所持有的基金發生舉牌,該怎么辦?
上述小型公募合規人士表示,集中持倉某一行業或某一股票,特別是半導體等高彈性板塊,可能面臨凈值大幅波動的風險,投資者需要對這一風險有明確的認知,并審慎評估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是否匹配。“當然基金舉牌合法合規,如果投資者看好半導體行業或被舉牌股票,認可基金經理的風格和能力,那么仍然可以繼續持有。”
但是,上述北京公募市場人士直言,對于持有人來說,關鍵還是在于該基金的業績。如果該股票進入了基金的前10大,并且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超過了5%,就建議必須關注一下該股票的走勢了。如果對于該基金經理產生了不信任,那就最好別再繼續持有。
上述基金研究人士認為,“投資者更多的是要考慮這種舉牌,也就代表基金經理的特征和風格,代表了這個產品未來可能面臨的相應的風險,你能不能接受?作為百億產品,我覺得更多討論的應該是它這種極端的投資方式是不是符合這些基金投資者對他的期望,和他是不是能夠給客戶帶來價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它不太適合大眾投資者,尤其是缺乏足夠的金融基礎的或是足夠的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
上述律師也表示,投資者還是得有自己對市場的一個合理的判斷,不要覺得所謂公募基金因為是專業投資者,他去舉牌,就覺得對這只股票看好或者不看好之類的,還是要客觀的去看待市場。“因為2007年監管在相關信披指導中提到,關于合并舉牌,為什么幾只基金不用去合并計算了,提到了一條是要避免頻繁舉牌,對市場上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其實也是擔心大家都看公募基金都看好這支股票,也跟風去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