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作為保險業的緊密協同領域,一直是保險公司的戰略布局重點。近年來,多家險企,尤其是頭部機構,以輕資產、輕重資產結合、重資產模式,多維度向康養領域扎根,近期,在全民聚焦醫療健康、養老保障需求迫切的環境之下,險企的動作,更有提速趨勢。
近日,藍鯨保險注意到,包括人保壽險、太保壽險等在內的多家險企相繼推出旗下服務品牌,在壽險行業改革背景下積極推動第二增長曲線,以高頻服務帶動低頻保險需求;同時,也有險企在養老社區、康養醫院開業等方面推進新動作,延伸、完善康養業務生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高調”發力康養,轉型環境下聚焦第二增長曲線
近期,圍繞康養,頭部險企動作頻頻。
趨勢之一,是打出“服務牌”。
11月16日,人保壽險正式對外發布2023年首季峰主打產品的同時,推出康養服務品牌“暖心歲悅”,“暖心歲悅”由“暖心伴”“暖心居”“暖心醫”“暖心護”“暖心游”五大子品牌構成,分別覆蓋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全景醫療、健康護理、旅居醫療五大板塊。
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進博會上,太保壽險推出“芯”活力服務品牌,提出以家庭健康養老需求和場景為出發點,以保險+服務綜合解決方案為手段,整合包括太醫管家、青少年健康促進中心、太保家園、高端醫療、源申康復等健康養老服務資源。
其中,“源申康復”是太保近期發布的專業康復醫療品牌,圍繞這一康養布局,中國太保與上海交通大學在康復醫療領域建立戰略合作,協作推出研究院,并簽約投資推進旗下首家康復醫院上海源申金邁康復醫院的建設。
銀行系險企工銀安盛也在11月打出“盛年華”專業養老服務品牌,提出以家庭醫生、照護服務為核心,具體包括健康咨詢、健康管理、居家照護三大板塊共27項服務內容。
在壽險行業整體發展低迷的背景下,各機構在積極采取各種方式促進保費規模的提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分析各機構布局康養業務的驅動力,“之一是,保險消費低頻而服務是高頻的,將保險與康養服務結合,即是通過高頻的服務互動來促進低頻保險的銷售”。
“通過康養業務的提速,可以幫助險企抵抗行業轉型所帶來的沖擊,提升業務價值與持續性”,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補充道。
而另一方面,在需求端,“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在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康養壓力時,也帶來了需求空間”,李文中在接受藍鯨保險采訪時表示,“對于頭部保險機構而言,當下加速發展康養業務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實現康養業務擴張,在康養市場競爭中取得先機”。
將養老保險與服務有機結合,為消費者提供綜合解決方案,正是核心方向之一。朱俊生向藍鯨保險表示,“人口老齡化提升了養老服務需求,尤其是對于機構養老和專業護理服務的需求。養老的主要支出項目包括康養、護理和醫療等,養老保險發展有必要與康養服務資源保障有機結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優質康養服務相對稀缺,發展不均衡。養老保險與服務結合,可以滿足消費者獲取與提前鎖定優質康養服務資源的重要訴求?!?/p>
重資產發力,養老賽道尋優勢身位
保險機構在康養領域的布局模式之中,重資產投資,是重頭戲。
布局的核心落點,在于養老社區,從首批以重資產進軍養老社區的泰康保險,到國壽、平安、新華等頭部險企,后又有緊跟的第二梯隊機構,據銀保監會近期披露數據,近10年間,保險資金參與養老社區項目59個,計劃投資規模1412.16億元。各機構的布局速度有異,但錨定方向明確。
近期,行業在養老社區等重資產投資領域,也多有成績。舉例來說,聚焦于高客的泰康,作為養老社區的先頭兵,已在全國26城布局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其中12地13家社區投入運營。在全國多個養老社區陸續開業的同時,進一步加速對配套醫療機構的補齊。11月18日,泰康第10家開業的社區康復醫院長沙泰康之家湘園康復醫院開業運營,該醫院總投資近4億元,規劃醫療床位150余張,護理床位350張。
自2012年啟動首個養生養老產業項目的平安人壽,在2021年5月推出高端康養品牌平安臻頤年,今年3月,首個康養社區項目“頤年城·蛇口”在深圳落地,10月,平安臻頤年新產品線“逸享城”首個項目在佛山發布。后續,還將在武漢、蘇州等城市布局。
圍繞康養布局的戰略動態,多家機構也在近期有明確規劃。如太保壽險總經理蔡強在進博會期間表示,中國太保將系統推進康復醫療體系布局。五年內,通過新建與收并購,構建10家康復醫院、20家診所、超3000張康復床位的高品質康復醫療服務網絡,結合打造康復醫院、康復診所、康復中心三大業態,形成“1+N”網絡布局,聚焦專病專癥。
投資規模大、盈利周期長的布局模式,與保險這一長期資金相契合,也恰是康養,尤其是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需求,在朱俊生看來,“有利于緩解保險資金錯配壓力,規避經濟周期性風險,弱化因資本市場的不穩定對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的影響,提升抗風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對于大體量保險主體而言,相對看中重資產投資,但不可忽視的是,基于投資周期長的特點,見效相對較慢。更要險企兩條腿走路,在輕資產方面,打造自有的服務品牌,或是通過鏈接第三方養老醫療機構的服務資源,合作建立康養生態圈”,朱俊生提醒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保險機構布局于康養市場,尤其是重資產模式,仍存在一些挑戰與風險。
如在政策與制度方面,李文中指出存在的障礙,“例如,對于采用自建高端康養社區模式時,配套的醫療機構服務對象與醫保定點資質受限會影響醫療機構等級(醫療服務品質)與支付,從而影響康養社區的吸引力”。
“又如養老產業行業跨度大,涉及工程開發、物業管理、酒店/公寓經營、醫療健康管理、養老護理服務,養老社區管理和運營門檻高,對保險公司的運營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朱俊生補充道。
當前,個人養老金制度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中,各參與方均在積極動作,搶灘市場,相比于掌握資金入口的銀行、具有投資優勢的公募基金,保險機構也在尋求自己的獨特優勢。布局康養,或成險企必經之途。
在此背景下,朱俊生強調,險企結合自身發展階段、資金體量、資源稟賦以及戰略規劃進行差異化安排,是實現競爭力,參與搶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