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變化,悄然而至。
01
(資料圖)
11月30日,對于廣州可謂跌宕起伏的一天。
先是多個街道、社區叫停全員核酸檢測,引發種種猜測。
午后,多區突然發文,解除所有臨時管控區,按低風險區管理,實行“個人防護、避免聚集”的防范措施。
就連作為本輪疫情“震中”的海珠中部片區,也被納入低風險區管理,只有出現高風險的樓棟、單元仍在封控之列。
隨后,廣州多區發文,恢復市場經營和餐飲堂食、恢復線下教學,無論是餐飲,還是電影院、健身房、KTV等密閉半密閉場所,都在恢復之列。
同時,廣州市內地鐵、有軌電車等逐步恢復正常運營。
一時之間,廣州霸榜熱搜榜。
……
要知道,就在前一天,還有不少區域被劃定為臨時管控區,某中心城區因管控傳聞一度導致出城車輛擁堵。
與此同時,廣州疫情數據,雖然有所緩解,但仍舊處在高位。
所以,這一次調整,來得可謂毫無征兆,一時之間,連廣州人自己都無法相信。
02
廣州這次調整,釋放了什么信號?
隨后召開的廣州疫情防控發布會進一步明確,全面、準確、完整貫徹第九版防控方案和 “二十條”要求,不得擴大核酸檢測范圍,不得隨意擴大高風險區劃定范圍。
這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以下幾點:
1、高風險區一般以單元、樓棟為單位劃定,不得隨意擴大。
2、不得隨意擴大密接甄別范圍,不以時空伴隨作為判定密接標準。
3、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密接實施居家隔離。
4、不得擴大核酸檢測范圍,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這意味著,過去一出現感染者,動輒封控整個小區或城中村的做法不復存在,而幾乎每天一次的全民核酸,也有望成為過去。
這些政策,雖然基本都屬于“二十條”的范疇,但任何政策只有落地才有意義,能否“全面、準確、完整”貫徹,無疑是關鍵中的關鍵。
事實上,在此之前,廣州已經做出了表率。
在“二十條”出臺之后,廣州第一個取消了次密接者判定,隨后多區按照樓棟劃定高風險區,更有地方僅將感染者所在樓層及上下層作為高風險區,其他樓層及小區其他樓棟不做封控限制。
這一次,廣州更進一步,解除所有臨時管控區,調整全民核酸檢測節奏,進入常態化管控模式。
這無疑是積極信號。
03
90%都是無癥狀感染者,這是這一輪疫情最為與眾不同之處。
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進行梳理,廣州累計報告感染者近15萬例,其中尚在治療的重癥病例僅4例。
在15萬感染者中,無癥狀占比90%左右,未出現死亡病例。
幾乎都是無癥狀感染者,重癥率微乎其微,釋放了什么信號?
前不久,有網絡熱文傳播“40度高燒不退,還是無癥狀”的消息,一度引發恐慌。
顯然,這是對“無癥狀”定義的曲解,純屬胡扯。
對此,廣州衛健委官方公眾號曾發文解釋稱:
無癥狀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但無相關臨床癥狀,如發熱、干咳、乏力、咽痛腹瀉等,且CT無新冠影像學特征者。
換言之,無癥狀感染者,就是沒有任何癥狀,除了核酸陽性,無論是感冒發燒,還是咳嗽,都不存在。
如果出現發燒、干咳等癥狀,則被劃定為輕癥范疇;如果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肺炎癥狀,被劃為普通型;如果肺炎加重或呼吸衰竭等癥狀,則被定為重癥及危重癥。
由此來看,90%的新冠感染者,都沒有任何癥狀出現;即使有癥狀的,也絕大多數的都是輕癥或普通癥狀。
正如中國疾控中心有關負責人在前幾天的發布會上所說的:
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及其進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爾塔等變異株明顯減弱,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重癥和死亡的比例明顯低于之前原始株和關切變異株。
換言之,新的變異株,不僅與年初的奧密克戎初代有了明顯區別,與去年的德爾塔懸殊可見,與2020年初的原始病毒更是不能同日而語。
顯然,防控政策與時俱進做出調整,無疑是務實之舉。
04
當然,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一個原因是,中國是人口大國,脆弱人群數量多。
根據《哪些省市,疫情防控壓力最大》一文梳理分析,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多達2.67億人,而80歲以上高齡人口也有近4000萬人,其中不乏有基礎疾病的人群。
顯然,再低的重癥率及病死率,放在14億的龐大人口規模面前,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事實上,無論是年初的香港、上海,還是這次的北京、重慶,出現的死亡病例,平均年齡都在80歲左右,且絕大多數都患有基礎疾病。
所以,做好這些高風險群體的加強針疫苗接種和重癥防護,就成了當務之急。
這方面,前幾天,有關部委已出臺文件,加強60歲以上尤其是80歲以上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
另一個原因是,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
從醫療資源儲備來看,目前我國每千人口的醫療床位達到6.7張,每10萬人口的重癥醫療床位不到4張,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
同時,正如《最新百強醫院》一文所論述的,醫療資源在區域之間也存在明顯差距,東部沿海地區三甲醫院、百強醫院、執業醫師人數更多,西部地區相對薄弱。
這種背景下,如何盡快補上醫療短板,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癥床位準備,就成了關鍵。
無論如何,疫情到了第三年,動輒全城靜默的管控模式早已不合時宜,財政承受不了,經濟支撐不了,民生也無法長期忍耐。
當防控方案不斷科學化、精準化之后,挑戰的無疑就是各地的醫療能力以及治理能力。
新的考驗,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