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備受關注的1月金融數據發布!
在今年春節假期相對較早的情況下,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4.9萬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
【資料圖】
關鍵數據速覽:
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
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
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50.93萬億元,同比增長9.4%
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
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強勁
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
2022年以來新增人民幣貸款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257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585億元。
“新增人民幣貸款符合市場預期,由于前期政策效果和年初信貸需求復蘇,貸款增速明顯回升。”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結構上以企業貸款需求為主,說明企業生產和開工都比較快,包括去年的投資可能繼續會產生信貸需求。
企業中長期貸款對信貸增長起到主要拉動作用。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認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碳減排支持工具、“保交樓”支持計劃等工具加碼實施,疊加企業生產經營加速恢復,對公貸款、企業中長期貸款仍是新增信貸的主要支撐和動能來源。
從住戶部門來看,明明表示,住戶部門貸款仍然相對較少的主要原因是受春節假期影響。考慮到最近很多城市二手房交易明顯復蘇,預計未來住戶部門貸款或進一步上升。
“2023年消費增速有望逐步修復至接近疫情前水平。”龐溟說,但仍需保持包括金融政策在內的各項政策支持與呵護,以有序擴大金融支持消費信貸的規模、穩步降低個人消費信貸成本、助力消費恢復、提振居民消費能力與意愿。
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9.4%
初步統計,2023年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50.93萬億元,同比增長9.4%。2023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
在1月社融增量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93萬億元,同比多增7308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131億元,同比多減1162億元;委托貸款增加584億元,同比多增156億元;信托貸款減少62億元,同比少減618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2963億元,同比少增1770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486億元,同比少4352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4140億元,同比少1886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964億元,同比少475億元。
“社融增量同比減少,主要受到企業債和政府債發行同比減少的影響。”明明表示。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社融增量中,表內信貸投放是主要支撐項,企業債凈融資大幅縮量成為主要拖累,政府債券、外幣貸款、未貼現票據等也同比負增。受去年四季度以來信用債利率明顯上行影響,企業發債意愿低迷,部分企業發債需求轉向貸款,貸款和債券置換效應明顯。
此外,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2.8個百分點。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2.8個百分點。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1月M2同比增速較上個月走高,主要是國內結構性工具持續發力,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銀行積極放貸力爭早鎖定收益。M1同比增長加快,反映企業短期交易活動活躍度有所增強,企業對經濟復蘇信心在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