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王雅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編輯/劉敏娟
出品人/楊慧
近日,工信部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群眾關注的生活服務類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及第三方軟件開發工具包(SDK)進行檢查,發現46款APP(SDK)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
其中,為民眾提供氣象服務的墨跡天氣極速版APP存在問題為應用分發平臺上的APP信息明示不到位。這意味著,墨跡天氣可能存在應用分發平臺上未明示APP運行所需權限列表及用途,未明示APP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的內容、目的、方式和范圍等行為。
2010年成立于北京的墨跡天氣,已走過近十三個年頭。官方數據顯示,其全球用戶約6.5億人,支持199個國家20多萬個城市及地區的天氣預報查詢。正如它的slogan一般“關心天氣,更關心你”,墨跡天氣提供的不僅是氣象服務,還挖掘了萬年歷、空氣相關指數、短時雷達、時景社區等“天氣+”價值。
不過,在體驗過程中記者發現,墨跡天氣主功能區廣告插入過多,一不小心就存在誤點的可能。若要實現“免廣告”的頁面凈化需購買相關會員,而“免費試用”的誘導消費卻換來倒扣88元的體驗,讓消費者叫苦不迭。
多達30項生活提醒限于指數,時景社區分享圖文動態
墨跡天氣APP分為“墨跡”、“時景”、“會員”和“我”四個頻道頁,當定位在其他頻道頁時,“墨跡”導航欄顯示為“天氣”,是主要功能區;“時景”承載社區功能;“會員”顧名思義是付費開通相關會員;“我”則是個人設置區。
打開APP會自動定位在主功能區中,在實時展現當前溫度情況時,會有卡通人物助手形象,可以進行語音播報。同時,該助手會顯示體感溫度,并據此隨時更換穿衣形象,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擇助手人物。
在實時溫度顯示中,墨跡天氣自動展現了氣溫、風力、濕度、空氣質量等信息,實時溫度的下方內容欄則是今天和明天的主要溫度區間。用戶滑動頁面后,便可以看到“24小時預報”和“15天預報”的氣溫詳情。
常規天氣趨勢內容之后是“生活服務”功能區。記者發現,這里是與當天相關的生活服務內容,如限號情況、垂釣適宜度、紫外線指數、滑雪預報、過敏預報、感冒指數、洗車、廣場舞指數、狗狗指數等多達30項功能提醒。
2016年,墨跡天氣曾提出“天氣+”概念,以氣象大數據為基礎,以天氣作為入口,提供給用戶更多生活化、場景化的服務。從這30項服務指數來看,場景較為豐富,但多限于報告內容,并沒有提供相應的服務入口。例如,“洗車”只提供了是否適宜洗車的建議,并沒有相關的洗車體驗服務。
在“墨跡”主頻道頁的最下方,涵蓋了好看、天氣、美食、娛樂、綜合等八大類目的相關文章和短視頻內容推薦,瀏覽過程中可自動進入“墨跡看點”頻道頁。
如前所述,“時景”是社交分享區,用戶可將自己的故事通過圖文形式分享出去。不過,記者發現,時景社區分享更偏重圖片的精美,與一般社交平臺的內容分享有所差別,能夠在“發現”展示位中呈現的動態多為美圖。
墨跡天氣還設置了“熱圖日歷”,為用戶提供每日精選的美圖動態,以日歷的形式呈現,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的12月18日。
雷達云圖動態呈現全國天氣,廣告過多影響用戶體驗
有意思的是,墨跡天氣的主功能區隱藏著更可視化的雷達云圖和觀云識天等小心思,為氣象愛好者增添一絲樂趣。
“云”是天氣的預警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征天氣的變化。觀云識天是墨跡天氣利用AI技術識別云的算法,不下雨時,可以通過云彩情況來預測天氣;如果是陰雨天,能對降水情況進行短時預報。
在該內容頁,墨跡天氣對常見的層積云、層云、積雨云等十種云進行了科普解讀,并展現用戶上傳的云圖分享。
據了解,墨跡天氣直接采用了國家獲得雷達的數據,不經過傳統模式的模擬預報,直接采用端到端的AI技術,通過長時間收集到的雷達云圖運動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人工智能和模式數據的融合進行預測云在未來移動的方向、下雨積雨云運動的方向等。
雷達云圖入口則在主頁卡通人物助手的右下角,在此可動態查看國內各地降水、風力、降水類型、空氣、地震等七種情況。
不過,記者發現“地震”預警功能位于所在條目的最后面,相關的地震信息稍顯滯后。例如,2月12日16時42分在北京房山區(北緯39.76度,東經115.63度)發生2.8級地震,在該功能區并未看到相關信息。
在“地震”條目頁包含科普信息,對地震預警原理、功能、震級、應對辦法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雷達云圖除了降水和地震兩個功能外,其他五種功能查看均需要開通會員才可以進一步解鎖使用。同時,降水情況只可以查看2小時內的動態,若想開啟48小時的動態情況依舊需要開通會員,這無疑會降低普通用戶的體驗感受。
除此之外,記者還發現,主功能區的廣告所占頁面比例較大,容易造成誤點,尤其對于習慣看天氣的中老年用戶來說,會大大降低體驗感受。正如下圖所示,在主頻道頁的最上方和滑動過程中均有相關廣告位的呈現,點擊“X”后會有“關閉廣告”和“立即開通”兩個選項。
當用戶選擇“關閉廣告”后,短時內重啟并不會看見廣告,但間隔時間過長重啟墨跡天氣時仍舊會遇到廣告困擾,若想免廣告就需要開通會員。
然而,被“立即免費試用”這幾個字所累的消費者,卻陷入了自動扣費的泥沼中。
免費試用涉嫌誘導消費,用戶誤點被扣88元卻難退款
在黑貓投訴平臺,不少消費者反映打開墨跡天氣后出現彈窗廣告顯示,送30天免費會員,到期可以選擇取消或者續訂年費會員。然而,當用戶點開后卻被直接扣費,由此引發誘導消費的質疑。
據1月24日匿名消費者的投訴顯示,客服端解釋,這種情況是因為用戶已經領取過試用,再次領取就直接扣費。該用戶質疑道,再次領取并沒有收到“已沒有試用次數”或“已試用過”等相關提示,直接扣費的行為涉嫌誘導欺詐。
1月22日,使用iPhone手機的匿名網友也遇到類似情況,其表示,收到APP引導七天免費體驗應用,遂進行賬戶支付。由于下載iPhone端的APP無論是否收費都得面部識別,但當掃臉結束后直接扣費88元,聯系人工客服卻不予退款。截至發稿,該筆投訴尚未處理完成。
記者體驗過程中同樣遇到相關誘導廣告,當記者注冊完新用戶時,頁面中立馬彈出“0元體驗30天”的廣告,且在部分功能使用過程中,會以“立即免費試用”為標識誘導消費。
盡管頁面中會以小字提醒“開通即同意續費條款,7天試用后88元/年”等信息,但取消自動扣費卻需要跳轉到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犄角旮旯處操作。
與其他APP的通病一樣,墨跡天氣在扣費前無任何提醒,用戶往往在被扣款后才得知開通了此服務,而想要退款卻是難上加難。
記者詢問墨跡天氣客服,“開通墨跡會員后,可以申請退款嗎”,客服自動回復稱“墨跡天氣付費業務(包含會員付費)屬于虛擬充值服務,充值后即時到賬,虛擬服務暫不支持退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墨跡天氣會員分為連續包月12元、連續包季30元及連續包年88元三個價格段,但從消費者投訴和記者實際體驗來看,自動扣費金額多為連續包年的88元,即價格最高檔。
據2021年5月1日出臺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規定,網絡交易經營者采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5日,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由消費者自主選擇;在服務期間內,應當為消費者提供顯著、簡便的隨時取消或者變更的選項,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費用。
北京市京師(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歐陽一鵬向記者指出,該條款就是直接調整自動續費亂象問題,強制要求商家自動續費應當提前五日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提供便捷取消自動續費選項等規范。
實際上,早在2022年9月份,墨跡天氣就因會員服務在微博端引發熱議,不少網友以“看天氣為什么要充會員”為核心論點進行吐槽。收費的VIP會員服務主要增加了專業的氣象服務和個性化的健康預報、旅游預報,包括災情地圖、親情短信、桃花預報等20多項權益,不屬于常規天氣信息。在常規的天氣播報和預測上,普通用戶可以免費使用墨跡天氣。
盡管墨跡天氣的會員服務沒有強制性要求,但誘導會員消費的陷阱卻讓不少消費者中招。在相關投訴中,記者了解到,老人或小孩誤點扣費的情況不在少數,中老年對天氣預報的需求更明顯,但由于對互聯網使用的熟悉程度不如年輕用戶,一旦出現扣費情況,他們往往也成為維權弱勢群體。
歐陽一鵬認為,平臺企業在開發維護用戶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以營利為目的,只有提供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真正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作為監管部門應當主動、創新執法,由于互聯網領域日新月異,作為監管部門需要時刻關注行業發展、消費者訴求等領域,做好政策的指定引領。
關心天氣的“墨跡”,還要真正關心用戶的權益保障,才能實現“更關心你”的品牌愿景,否則這份“關心”可能會讓消費者“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