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級市場股價已“沉寂”近一個月的“國內保健品第一股”交大昂立,終于在5月24日再次更新了動態。不過,一如既往,公司仍未能走出壞消息的漩渦:年報難產、繼續停牌、面臨退市。
(相關資料圖)
對此,交大昂立證券事務代表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公司方面并未接受退市一事,也正在推進年報披露相關工作。但談及具體時間,對方表示,目前還沒有其他確定的消息,后續會根據事情發展的實際進展情況按時披露。
事實上,回顧過往,交大昂立的經歷也算亮眼。
自1990年從學校實驗室誕生第一款產品以來,交大昂立已走過三十余年,作為曾經的益生菌領域領軍企業,其擁有過多項國家級科技獎項和專利,以及中國馳名商標和上海名牌產品的榮譽。
然而,近年來,這家頭頂諸多光環的老牌企業卻陷入了業績下滑、股價暴跌、管理混亂等一系列危機,其崛起與衰落的歷程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6年“壞胎”,或致2022年報難產
保健品行業勢頭正盛,加之財報季的到來,本應是藍海賽道內各公司爭先恐后展現自身經營成果的時候,然而,曾經的保健品龍頭,卻在此時“黯然失色”。
5月24日晚間,“國內保健品第一股”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大昂立”或“公司”)發布公告,稱于當日收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管理二部下發的《關于公司無法按期披露年報相關事項的監管工作函》。
其中提到,截至2023年5月24日,交大昂立仍未披露經審計的2022年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同時公司還未確定2022年年報審計機構,該事項影響重大。而根據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公司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終止上市風險。
談及未按時披露財報的原因,上述證券事務代表也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是此前發現了多項會計差錯,且現在審計機構辭任所致。
而關于“會計差錯”一事的具體事宜,交大昂立曾在4月26日對外發布的公告中有所提及。彼時,公司稱,因在年報審計過程中發現多項涉及前期會計差錯更正事項,該多項事項對年報數據認定產生重大影響,公司同時需要對2016 年至2021年6年的年報進行重新編制,出具更正后的年報。
長達6年的數據重編,交大昂立究竟經歷了什么?這背后,有媒體推測或與公司部分高管利用重大資產重組損害上市公司利益,從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有關。
這并非無稽之談。記者注意到,上述公告發布次日,交大昂立便收到了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寄送的《參加訴訟通知書》,稱原告公司股東上海韻簡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因上市公司董事,時任副董事長周傳有利用關聯交易為自己謀取利益事項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公司作為本案的第三人參加訴訟。而該訴訟涉及的正是公司于2016年收購上海仁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暨關聯交易,以及 2021年出售蘇州佰仁三香護理院有限公司100%股權的相關事項,前者正好與年報重新編制的起始時間契合。
不過,對于真實情況,公司內部并未給出相關回應,一切還有待官方調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團隊的調整上,交大昂立可謂動作不斷,記者注意到,自2023年3月21日以來,公司相繼經歷了副總裁華宇明、股東監事朱瑩政的書面辭職,以及唐道清副總裁被免職等情況。
更為戲劇性的是,隨后對于空缺的總裁一職,公司更是難成一致。陸續披露的相關公告顯示,11位董事在兩派激烈的觀點碰撞之下,最終以6票贊成、5票反對的數據定下了上述提及的“朱瑩政”的總裁之位。而對于這一選擇,呈反對態度的5位董事、獨立董事則直接指出,其履歷主要從事房地產評估相關業務,與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目前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不一致。擬聘任人選在上交所擬公開譴責名單中,目前尚無結論,不適合表決。
不僅如此,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2022年半年報中也透露出公司董秘已辭職一事,而如今距離該報告發布已過去約9個月時間,據上述證券事務代表向記者透露,目前仍由董事長暫代董秘職責。
“由此可見,公司內部管理調整仍然不算順利,這些不可避免會影響交大昂立的正常運營和穩定發展,公司的混沌狀態要恢復還需時日。”業內人士如是說。
業績預虧、路徑迷茫,保健品龍頭光環不再
至此,管理層變動、審計調整、年報重編……一切的一切,都讓交大昂立的近6年變得撲朔迷離。而這之前,回想起公司曾披露的2022年預虧業績,則更是讓投資者心中“雪上加霜”。
報告顯示,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交大昂立2022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為-1億元,將出現虧損,同比減少369%;預計2022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約-1.15億元,將出現虧損,同比減少554%。
而對于虧損的補救措施,上述證券事務代表向藍鯨財經記者回應稱,暫時沒有意見給到,要根據審計結果來看。
事實上,談及本次預虧的原因,公司曾坦言,一方面是全資孫公司霍爾果斯仁恒醫養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各民非機構收入及利潤較上年有所下滑,同時仁恒醫養調整了向各民非機構收取的管理費;另一方面則受到對收購全資子公司上海仁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股權所形成的商譽及經營收益權在內的資產組進行初步減值測試的影響;與此同時,公司全資孫公司上海昂立久鼎典當有限公司對上海興浦服裝有限公司發放的當金預計收回可能性極小,需全額計提減值準備。
那么,好好的一家保健品公司,為何會有這么多引來虧損的其他業務?
回顧交大昂立過往的發展歷程,其中緣由便不得而知。
據了解,交大昂立的故事最早開啟于20世紀90年代,彼時,核心產品“昂立一號”從學校實驗室誕生,邁開了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第一步。此后,抓住了早期益生菌機會的交大昂立,憑借“昂立一號,清除體內垃圾”這一句廣告語,很快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保健品企業。
而選擇乘勝追擊的它,后續不斷推出了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益生菌系列產品,如“昂立超級益生菌粉”、“昂微態益生菌粉固體飲料”等,并在市場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銷售額。反映在業績上,即為2012年保健品業務營收達3.12億元,占交大昂立總營收比重為83.11%。
“交大昂立在益生菌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強大的產學研結合能力。”業內人士如是說。
然而,在后續的發展中,交大昂立這一優勢似乎因主營業務的縮水而有所減弱。媒體報道顯示,2013年至2018年,公司保健品業務營收出現了6連降,除2013年和2017年外,降幅均維持在雙位數水平。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造成交大昂立主營業務業績下滑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市場競爭加劇,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而在這個市場中,并不缺乏強勁對手。比如“湯臣倍健”、“完美”等知名品牌都在不斷擴張市場份額,并推出了各自的益生菌系列產品,不僅在價格、質量、功能等方面與交大昂立形成了激烈競爭,在渠道、宣傳、服務等方面也占據了優勢;另外,在電商平臺上,“Swisse”、“Blackmores”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也在搶奪消費者眼球和錢包。這些品牌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在線上渠道擁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其次是產品創新能力不足。“雖然交大昂立在益生菌領域擁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專利技術,但其產品開發卻沒有跟上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喜好的變化。從其歷史沿革可以看出,其主要產品線都是圍繞‘昂立一號’進行延伸和改良,并沒有推出更多具有創新性和差異化的新產品。相比之下,其他競爭對手則更加敏銳地捕捉市場動向,針對不同的消費場景和人群特點,推出了更多符合時代潮流和消費者需求的新品。”業內人士如是說。
或許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交大昂立也開啟了自救模式,然而,卻有種病急亂投醫之勢。媒體曾在報道中指出,其直銷計劃落空后又跨界轉戰醫養,但業績增長卻不盡如人意,甚至曾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不可否認,這位曾經在保健食品行業占據領先地位的龍頭選手,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競爭對手的崛起,其優勢似已逐漸被削弱。而直至今日,仍焦頭爛額于內部問題的交大昂立,在內憂外患之下,未來能否還會有翻身的機會?藍鯨財經記者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