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國內CDMO龍頭藥明生物盤中閃崩,一度大跌超17%。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大幅下跌,可能與藥明生物上半年新增項目數大幅下降,以及包括韓國三星生物在內的競爭對手低價競爭有關。
從今天藥明生物投資者開放日傳出的消息顯示,截至5月底,藥明生物一共有25個新簽項目,遠低于去年數據。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1-4月藥明生物新增47個項目,全年新增120個項目。2020-2021年,藥明生物當年新增項目數量分別為103個、156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遠期業績指標的新簽項目數為何大幅縮減,有業內人士推測,目前嚴峻的融資環境對藥明生物客戶的早期項目產生不利影響,CDMO簽單周期變長。
除了新簽項目影響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韓國三星生物和輝瑞聯合宣布,達成生物類似藥長期生產代工的戰略合作,合作總金額達到4.11億美元,合人民幣近28.77億元,是該公司體量最大的交易,并超過了此前與阿斯利康達成的3.597億美元的最高交易。
而該協議也是繼三星生物早先于3月與輝瑞簽署的1.84億美元交易之后達成的又一筆重磅交易。
為何外資企業頻頻選擇三星生物?有業內人士認為,三星生物現在在以極低的價格搶項目、填產能,而藥明生物沒有降價來搶項目,且認為這是一個長周期的行業,沒必要追求短時間內的高產能利用率,從而失去訂單。
此外,對于藥明生物等CRO企業來說,地緣問題也是其風險因素之一。去年9月,據外媒報道,美國總統拜登于當地時間12日簽署了一項鼓勵美國生物技術生產和研究的行政命令。
9月13日,受消息影響,藥明生物暴跌近20%。此后股價持續動蕩,最低達到45.7港元/股。
事實上,近年來,藥明生物等CXO企業股價持續下跌。
CIC灼識咨詢合伙人王文華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就二級市場股價而言,CXO企業的股價亦在短期內受各類下游醫藥行業政策影響以及市場投資者的估值認知影響。
“一方面,基于仿制藥集采、創新藥臨床對比藥物要求提高等政策的出臺,無論CXO是否受到明確的直接或間接利空影響,市場投資者基于認知差異會出現一定的過度反應從而導致股價受挫。另一方面,近年來醫藥行業整體在進行估值回歸過程,CXO作為前期大量投資者配置資產而出現高估值的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王文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