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訊(記者 魯婧涵)6月27日至29日,以“企業家精神:世界經濟驅動力”為主題的2023年新領軍者年會(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隆重舉行,鳳凰網財經全程報道。
在論壇期間,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接受了鳳凰網財經的專訪,分享了對人工智能的變革和監管、當前經濟環境等話題的看法。
(資料圖)
與工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相比,劉積仁認為,人工智能革命最大特點是它對白領的沖擊,因為它可以替代很多普通的寫作,編碼、測試、分析等工作。他說,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從傳授知識轉向培養創造性轉變,因為未來最有前途的工作就是創造性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往往是跨行業、跨領域的。
劉積仁指出,人工智能變革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生態,它背后有數據、算力、存儲等基礎設施的支撐。他說,這些基礎設施使得我們真正地進入了一個數字社會,而這個社會需要有序、安全和法制化的治理。
“人工智能要用來做好事,不做壞事,不做破壞性的事,這是一個基本的初心和目的。”他說,“這樣的話一定要監管。”
劉積仁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定會帶來很高的監管成本,這種監管使人工智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受到了更加嚴格的約束。
他說,人工智能從互聯網上學習,它可以學好的也可以學到與我們價值觀要求不一致的,因為它是個統計的規律,但假定互聯網有大量的錯誤的數據,它被這些東西訓練,學的也就是錯誤的了。所以,未來在人工智能被廣泛使用下的治理變得很重要。這個治理不僅僅是價值觀,還包括宗教、倫理,還有安全性,比如在醫學領域,大家都問一個病應該怎么治,這就需要更專業的數據進行訓練并要得到醫療監管部門的認證,因為涉及到生命安全。
劉積仁表示,人工智能未來是東軟業務里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東軟今后所有的解決方案里都會有不同形式的智能。而選擇大模型還是小模型,要根據不同領域的需求和成本來決定。因為大模型雖然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統計能力,但是也需要更高的算力和資本投入。
他說,在垂直領域里,大模型還需要更高的精度和治理要求,不能像寫文章那樣隨意,可能還要經過第三方的認證和監管。
談到當前的經濟環境和變化,劉積仁表示,中國經濟已經走過了很多個階段和周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企業形態和競爭力。他說,今天中國經濟面臨著勞動力成本、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挑戰和壓力,但也有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創新經濟等方面的機遇和潛力。這就需要企業家具備創新精神,在不確定性和困難中找到未來發展的路線。
劉積仁還談到了日本經濟的現狀和問題。他認為,日本經濟雖然沒有很高的增長率,但是民生方面做得很好,有很好的就業、社會福利、退休醫療、養老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