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只有幾天了,誰來拯救我的300萬存款缺口”“求季末好心人,可貼息。行里不給經費只能自己出”……
小史是某城商行的一名客戶經理,6月底時還有近300萬的攬存任務沒能完成,于是便將攬存需求發布在社交平臺上。不一會兒,便有網友回復“有200萬,貼多少”“月末可存一晚,私我”……
(資料圖)
小史以貼息萬10(即每一萬元額外補貼十元利息)的價格拉來了這300萬元存款,完成了年中沖存款的任務指標。
小史的經歷并非個例,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貼息攬儲”正活躍。有銀行員工自掏腰包以求業績達標,也有資金掮客打著季末、月末存款沖量的旗號,招攬儲戶賺取利益。
銀行員工自掏腰包貼息拉存款
近日,在銀行季末壓力下,按期完成攬儲業績成為銀行員工“燃眉之急”。指標壓力下,不少員工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上,以高息補貼的方式發帖尋求存款客戶。
事實上,“貼息攬儲”是銀行內部公開的秘密。在某國有行工作了數十年的機關職員張萍(化名)告訴記者,“季末存款任務已經完成了,但6月末臨時又加了50萬元存款任務。我們銀行的獎勵機制是每拉來1萬元獎勵員工5塊錢,我就先自己墊付了250元拉了50萬元存款,存一天來幫忙完成任務。”
在北京某銀行做了近十年市場營銷工作的顧緯(化名)表示,銀行業績壓力大是公認的事情。“雖然我們營業網點的營業額不錯,目前還不需要我補貼買存款。但業績要求在那,基數越大任務的增量就越多。”在顧緯看來,貼息攬儲是廣義上維系客戶的一種方式,就像請客戶吃飯一樣,但維系作用有限。
“如果不同銀行間存款收益差異大,那么少量貼息也改變不了客戶選擇。但市場營銷工作就是要嘗試所有可能的方式來維護客戶,賠本如果賺到了吆喝也行。自掏腰包給客戶買禮品也是常有的事。”顧緯說。
“資金掮客”正活躍
“收2000萬,價格萬10,要求馬上進款”“季末來了,最高貼息萬18,存款找我,歡迎預約詢價”……
臨近月末,資金掮客李浩(化名)便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通過群發消息、頻發評論來吸引儲戶。
圖源:李浩提供
記者以有意存款為由,咨詢了多位和李浩一樣的資金掮客了解到,不同銀行、地區和時間對貼息價格會有影響。平日里存款貼息的價格普遍為每萬0.8元左右。但每月末尤其是季末貼息價格可以高達每萬10元至18元。
當記者咨詢他們如何以這種方式賺錢時,得到的回復是“每家銀行都有考核任務,內部人員為完成任務會掏錢攬儲。月末貼息價格在前一周才能知曉,價格漲跌沒法預測。銀行差的存款業績越多,給到我們的貼息價格就可能越高。”
圖源:某資金掮客推出的公眾號
對于如何避免貼息價格的波動,多位資金掮客向記者推薦了提前預定存款沖量的操作方式,即儲戶月底前與他們協議好固定價格,月末需要時直接轉入資金。不同銀行的資金存入方式有所差異,基本邏輯是登錄手機銀行,找到對應存款項目輸入指定員工工號或掃碼確認。存入資金即可完成考核任務,中介會將貼息資金轉給儲戶。
針對“貼息攬儲”“存款一日游”等行為,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舉為違規行為。
監管層面對此明令禁止。根據《儲蓄管理條例》規定,儲蓄機構不得使用不正當手段吸收儲蓄存款。2018年發布的《關于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不得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不得通過個人或機構等第三方資金中介吸收存款;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等。
記者了解到,銀行也在加大規范力度。某國有行人士告訴記者,已接到上級行通知,自7月5日起內部列支宣傳營銷費不允許出現“維系存款大客戶”等營銷字眼,該類行為屬于不正當競爭,行內將不允許走賬。
但在此背景下,為何“貼息攬儲”屢禁不止?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貼息攬儲”等行為產生的部分原因與銀行業績考核體系和任務指標不合理有關。在過重的考核指標和壓力之下,基層機構和員工行為容易出現異化。銀行應平衡好業務發展和風險防范的關系,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給分支機構下達的考核任務應科學合理,讓基層機構和員工“跳起來夠得著”。基層機構和員工應端正認識,采取依法合規的方式完成任務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