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業內企盼多年的《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發布,并擬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將私募投資基金相關業務活動納入法治化的軌道進行監管,為私募行業效力位階最高的專業規范。
特別是《條例》第四章對創業投資基金的規定,更是引起業內的廣泛關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多家創投機構均表示,《條例》的發布體現出支持創業投資基金健康發展并對創業投資基金實行差異化監管,在涉及“募投管退”的各個環節,提供了法治基礎,期待具體的管理辦法盡快落地。同時,也體現出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方面發揮的作用。
十年磨一劍 私募基金助力科技創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從2013年啟動立法工作,到2017年開始征求意見,再至2023年正式發布,可謂十年磨一劍。業內普遍認為,《條例》不僅肯定了私募投資基金“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和定位,還明確了私募投資行業發展的原則和方向。在當下時間點發布,更體現出國家對資本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視。
山東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李文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條例》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出臺非常有意義,可謂恰逢其時,彰顯了私募基金行業對科技創新支持的重要性。過去十年間,創業投資基金服務重點領域和戰略性產業,有效支持國家戰略,積極支持計算機、半導體、醫藥生物等重點科技創新領域和國家戰略?!斑@是對創業投資得到廣泛認可的表現,表明了國家層面對行業的重視?!彼f。
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會長沈志群指出,《條例》的出臺有利于進一步處理好對包括創業投資在內的股權投資行業加強監管和促進發展的關系,特別是推動差異化監管真正落到實處,以及加快出臺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具體政策,對于行業來說,總體上是一個利好消息。關于涉及創業投資基金,以及政府出資的引導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希望能出臺具體的管理辦法。
在過去的十年間,得益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科技強國的基本國策,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均取得了不錯的發展,基金規模持續增長。其中,私募證券基金規模攀升至5.9萬億元左右后較為穩定,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含創業投資基金)攀升至15萬億元左右,成為了各類私募基金中的絕對主力。
紫荊資本法務總監汪澍指出,《條例》正式在立法層面解決了“私募股權基金”在監管中的身份問題,中國證監會依照《基金法》和《條例》的規定,依法對私募股權基金實施行業監管,授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開展登記備案等自律管理工作。
創業投資基金地位提升 差異化監管期待細則落地
此次發布的《條例》中針對創業投資基金的特別規定在第四章單獨列出,從第三十五條到第三十八條,并對創業投資基金定義、登記備案、檢查頻次、投資退出等方面進行了區別于其他私募基金的差異化監督管理。
杭州市創業投資協會輪值會長周愷秉表示,創業投資基金的差異化監管方面的內容很豐富,但總體而言是一個監督條例,期待在所支持鼓勵的方向有具體措施盡早落地。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指出,整體來看,《條例》體現出“扶優限劣”的指導思想,也代表著行業走向細化管理的趨勢,有利于行業更好發展,推動繁榮,期待后續具體落實。
李文峰分析了《條例》中的亮點:首先,第三十五條,對創業投資基金的認定范圍很廣,符合6個條件諸如基金投資范圍、基金名稱、基金合同中體現創業投資等都涵蓋在內,是一個包容度最高的標準,背后也體現出國家希望創業投資基金真正發展起來的決心;其次,對創業投資基金監管差異化的安排,在細節上面便利了基金的登記備案和日常接受檢查等,體現了對創投基金發展的支持。
在差異化監管方面,第三十七條的第三點:對主要從事長期投資、價值投資、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業投資基金在投資退出等方面提供便利,也是業內討論較多的一點。西安方元基金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垚森指出,《條例》的出臺對當下“退出難”問題有明確向好的預期。
李浩則表示,針對創業投資基金的特別規定,不僅有利于緩解“退出難”的問題,還會引導越來越多的長期資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解決產業痛點和堵點問題,更有助于我國打造長期主義的投資生態體系,發揮出資本助力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作用。
他還指出,《條例》對于母基金在已有規則基礎上豁免一層嵌套限制,也引起非常多的討論,這將有利于保險資金、社保資金、養老金等長期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以支持行業發揮積極作用,培育長期機構投資者。
華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文卓還特別強調了一點,將以投資活動為目的公司、合伙企業納入監管,擴大了監管范圍,對投資委托理財行業影響深遠,亦彌補了《證券投資基金法》與私募基金中間地帶的制度鴻溝,有利于有效地保護投資者,亦為后續出臺政策促進優質的中小私募股權投資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業內期望很高的關于稅收的差異化方面,《條例》并沒有提及,接受采訪的多家機構也表示,這點對于投早期的基金來說實際影響更大,未來如果能有針對稅收優惠的相關細則出臺,在實操中將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