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下稱理財登記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下稱《報告》),對2023年上半年銀行業理財市場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以專題形式梳理總結理財行業發展環境、理財產品、理財投資者、市場機構與服務等情況。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1.52萬只,募集資金27.75萬億元,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310億元。此外,《報告》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已突破1億,銀行理財普惠特性不斷顯現。
(資料圖片)
此外,《報告》披露了理財集中登記工作的進展。《報告》稱,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已實現了產品信息、理財投資者信息以及底層資產信息的“向上”和“向下”穿透登記,滿足了監管部門全面、實時、動態、穿透管理要求。截至6月末,理財登記中心已與150家機構實現系統直聯,涵蓋129家銀行和21家理財公司。
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
受股債市波動影響,今年上半年的銀行理財市場發展遭遇波折,市場對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也較為關注。
《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22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1.52萬只,累計募集資金127.75萬億元。截至6月末,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71萬只,較年初增長6.88%;存續規模 25.34萬億元。對比2022年末,這一存續規模為27.65萬億元。
分機構類型來看,截至6月末,理財公司存續產品數量和金額均最多,存續產品只數1.62萬只,存續規模20.67萬億元,較年初下降7.09%,同比增加7.99%,占全市場的比例達81.55%。
當前,凈值型產品已經成為市場主流。據《報告》,截至2023年6月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4.31萬億元,占比為95.94%,較去年同期增加0.85個百分點。此外,《報告》稱,2023年上半年,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在326至381天之間,為市場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從投資性質來看,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5.15%,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1.11萬億元,占比為4.38%,較去年同期減少1.52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
2023年上半年,理財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截至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04億個,較年初增長7.24%,同比增長13.41%。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新增679.06萬個,機構投資者數量新增21.38萬個。
從結構上看,截至6月末,理財市場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數量為1.03億個,占比98.87%;機構投資者數量占比略有提升,數量為117.33萬個,占比1.13%。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理財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趨于兩極化發展,風險偏好為一級(保守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占比較年初有所增加,分別增加1.32個百分點和0.32個百分點。截至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34.31%。
2023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310億元。其中,銀行機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836億元;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474億元,同比增長 19.61%。2023 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39%。
隨著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的穩步推進,理財公司在專注于自身投研能力建設的同時,不斷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銷渠道,積極參與財富管理市場布局。
《報告》披露,2023年上半年,3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僅由母行代銷,27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此外,15家理財公司開展了直銷業務,上半年累計直銷金額0.11萬億元。
150家機構實現系統直聯
近年來,作為全國銀行理財產品信息集中登記機構,理財登記中心在規范理財市場運作、支持理財業務監管、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報告》稱,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實現了產品信息、理財投資者信息以及底層資產信息的“向上”和“向下”穿透登記,滿足了監管部門全面、實時、動態、穿透管理要求。截至6月末,理財登記中心累計已為全國1000余家發行或銷售理財產品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開通理財登記系統。
截至2023年6月末,理財登記中心已與150家機構實現系統直聯,涵蓋129家銀行和21家理財公司。《報告》提到,3月,興業銀行成功完成銷售結算資金交易信息登記直聯功能上線,成為全國首家實現全面信息直聯的銷售機構,標志著理財登記直聯實現新突破,為全市場銷售信息登記直聯工作的有序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還透露,在做好系統建設的同時,理財登記中心持續推動制度建設,提升信息披露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理財登記中心通過中央結算公司向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申報《理財業務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行業標準,在監管要求基礎上對信息披露內容、格式、口徑等進行細化,現已通過金標委審查投票,后續將按照金標委相關工作流程持續推進,力爭早日發布。”《報告》寫道。
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的進展也值得進一步關注。據此前發布的《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第十六條及答記者問,理財產品銷售信息和數據交換原則上應當通過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中央數據交換平臺等原銀保監會認可的平臺進行。
《報告》披露,當前中小機構接入交換平臺進展順利。為幫助中小農村金融機構快速接入交換平臺,理財登記中心在對市場機構開展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制訂了農村金融機構以獨立法人的形式通過省聯社代銷系統“一點接入”交換平臺的方案。截至 6 月末,理財登記中心已經與多家省聯社達成接入意向,并與多家理財公司開展聯調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