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開出的一張罰單顯示,百聯優力(北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百聯優力)因未落實防范電信詐騙風險要求、未落實商戶實名制管理要求等4項違法行為被處以警告,并被罰沒合計約6489.33萬元。該筆處罰也是支付領域年內收到的最大一筆罰單。
百聯優力本次被罰,是支付機構首次因未落實防范電信詐騙風險相關要求而被罰。
近年來,電信詐騙已成為社會的一個毒瘤,人們對于電信詐騙也是深惡痛絕,幾乎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電信詐騙帶來的騷擾,卻又對它無可奈何。
(資料圖)
究其根本,在電信詐騙背后存在著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個人信息的販賣,通過改號軟件、偽基站等工具篡改號碼撥打詐騙電話,再到詐騙分子利用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轉賬等,環環相扣。尤其是在電信詐騙發生后,詐騙分子能迅速將資金轉移走,令受害者的損失難以追回。
隨著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支付機構已經成為詐騙分子銷贓的主要渠道之一,電信詐騙犯罪團伙利用支付平臺轉移贓款和洗錢的案件頻發。
電信詐騙能屢屢得手,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嚴格遵守監管的有關規定,放松對商戶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因為部分從業者一味追求業績,抱著僥幸的心理,對商戶注冊虛假信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有甚者淪為電信詐騙的“幫兇”。
央行有關負責人曾指出,部分銀行和支付機構存在特約商戶資質審核不嚴、注冊信息不真實,機具安裝地址與實際經營地址不符等問題,部分機具甚至被移機境外使用,為不法分子利用銀行、支付機構的支付服務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提供可乘之機,也增加公安機關的辦案難度。
還有辦案民警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安全標準較低,網絡系統建設嚴重滯后,甚至不能協助公安機關查詢資金流向和準確交易信息,了解商戶和交易者身份。
如今,移動支付成為人們主要的支付手段,通過第三方支付轉賬、支付也成為日常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這就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自身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為了便捷而忽視安全,要嚴格執行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同時加強自身技術創新與應用,精準識別各種詐騙花樣,牢牢守護好人們的錢袋子。
同時,多年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違規行為受到處罰的概率較低且違法成本低,這也是亂象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此次巨額罰單或許昭示了監管對有關電信詐騙違規行為查處的決心,其他支付機構也應以此為鑒,吸取教訓,防患于未然,時刻為自己敲醒警鐘。(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魏薇:vivi1257@163.com)(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