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29日電 題:注意力戰役的突圍,中國企業卡塔爾世界杯“出線”
(資料圖片)
作者 Raymond Xia 新西蘭奧塔格大學博士生導師、國際學術主任
營銷之難
一周前開賽的卡塔爾世界杯成了世界注意力的焦點,自然也成了各個品牌大顯神通的戰場。
眾所周知,世界杯這種超大型賽事最能在短時間內極度吸引全球關注,幾乎沒有之一(大家要知道,體育其實屬于娛樂行業)。這種稀缺的注意力機會,自然是各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尤其是對于正在出海的企業而言,這是在各地各國迅速打開知名度、推動銷售落地最快的有力手段。要知道知名度這個市場必須的基礎,是最耗時和耗精力的;而如今的商戰,又等不了深耕慢工。世界杯贊助這種 “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營銷手段,就成了上等的機會。因此,
世界杯的價值是注意力。贊助商不做體育經濟,他們要的是注意力。
數字時代,搶奪注意力可太不容易了。
在品牌側,品類、品牌都是多樣飽和、各個成熟、差異性低;在注意力平臺上,媒體分流、私域搶占大眾、信息量爆倉;在受眾側,信息選擇入口多元,加上龐大信息量已超過人腦處理能力—而現代生活又瓜分著有限的生活時間。
要博得眼球,還要傳遞出想要傳遞的信息。在營銷界,這都是史上未有的挑戰。
而開場僅一周,一個中國的企業就成功突圍而出,成為第一位贏家。其定位、策略與組合拳,不可謂不典范。
是的,這個品牌就是海信,來自中國、卻圖謀全球市場的一家家用電子企業。
我們用海信作為案例,來理一理世界杯贊助營銷應有的思路。
本質:用一個亮相錨定品牌的人設
如前所言,贊助備受矚目的大型活動,要的是該活動吸引的大眾注意力。企業贊助就是“借力”。那么,贊助商的營銷團隊的任務具體是什么?
我們需要先看到資源的特點,才能看到如何最大化利用。
大型賽事給予贊助商的權益資源包其實很多,除了廣告,還有聯合名稱的使用權、球票、現場接待、FIFA資源的互換等,但是其中,最有價值的依然是賽場周邊的圍擋廣告。因為只有圍擋廣告隨著每場球賽一同進入幾億大眾視線,飽和攻擊,在觀者心智留下印跡。
這個圍擋廣告,出鏡雖不少,停留時間卻不固定;隨著鏡頭隨時切換。同時有著面積和制作的限制(避免干擾球員),圍擋上能露出的信息有限,基本只有標志和文案的機會;還不能太長造成閱讀困難。
這是舞臺的大小。那么,贊助商的任務是什么?
是借著高關注的機會,把要傳遞的信息傳遞出去。
這個任務又有兩層:
第一,信息要選對,無意圖、無實質的無效信息只會浪費關注;
第二,信息本身就要吸引人,如果引不起注意,就是無效的曝光。引起關注的程度越高,投入產出就越大。
在這樣極其集中資源又高曝光的場合,圍擋廣告的角色就很單純:一個亮相。
在西方商學院的課堂上我們習慣講,這是an pure exposure.
對于這樣的機會,不同發展階段的品牌有不同的目的。簡單講,全球知名度足夠高的品牌,可以追求曝光頻次,加強重復記憶,比如阿迪達斯;但對于在全球知名度還在爬坡的中國品牌,目的也很單純:介紹自己。而這個介紹不是“一句話介紹你是誰”,而是:
“在瞬間向世界展示你的人設”。
因為你要展示的,是你希望別人怎么記住你,是一個“你期望別人認為你的樣子”。
聽起來很簡單,是不是?但實際上不少企業并沒有理解清楚任務。
有的企業只是打出了企業的名稱(不知道你是誰的人,還是不知道);有的企業像在國內一樣,打出一個產品的廣告(但是英文)。但是如果看英文的觀眾不知道你是誰,為什么要關注你的產品?
廣告本身沒有對錯,有對錯的是語境的合適。圍擋廣告這個語境,必須自己解釋自己。
分析到這里,對于知名度在全球還沒有足夠高的中國企業(足夠高的企業可以只用提及率),圍擋廣告的策略也就很清晰了:定位策略。
不是產品信息、不是名稱提及、不是修辭手法,是定位。
定位(positioning)是個營銷專業術語,源于美國著名營銷學者艾·里斯 (Al Ries)與 杰克·特勞特 (Jack Trout)。它的核心概念很簡單,就是要在目標受眾心智中占領獨有的有價值的位置。何為有價值?就是這個位置,只能是一個品類的第一、或第二位;因為到了第三就不會被記住。這個定位需要反映品類屬性。
定位策略,就是清晰地展示你的人設。
因此,這個亮相,要在大眾心智中錨定一個“人設”定位。
KISS原則:保持簡單和易記
大家知道的 KISS原則用在很多理論體系中,在廣告創意也適用: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直譯是“保持簡單和傻瓜”—這里的“傻瓜”是“傻瓜相機”的那個意思,就是不費力就能記住。
大家回想一下你能記住的廣告語,是不是都是這樣的原則?簡單,易記,準確,才有機會記得住。
綜上,圍擋廣告作為高強度的亮相,需要完成三個任務:
第一,吸引注意力;
第二,定位要清晰要符合定位要求;
第三,符合KISS的簡單、記得住原則。
我們來看海信打的什么內容。
海信電視,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這個信息什么意思?是海信電視的規模。
海信電視我們不陌生,這是中國老牌的家電企業,發家于電視,后來產業多元化發展,從電視拓展到空調、冰箱、洗衣機,以及B2B業務的海信智慧交通、醫療等。而海信電視作為中國電視的龍頭品類,連續十六年是中國銷量第一。那世界第二是指什么呢?
我特意查了一下數據,截止到世界杯開賽前的10月,奧維睿沃(AVC Revo)發布的全球電視品牌監測數據顯示:海信電視1-10月全球出貨量達1960萬臺,同比增長18%,躍居世界第二,這也是中國電視品牌年累出貨量首次進入全球第二。在國內,1-10月市場占有率達23.31%,出貨額市場占有率為25.19%,出貨量和出貨額均穩居中國第一。
漂亮。
全球經濟大環境下滑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這么揚眉吐氣的數據,值得大書特書。
而選擇在世界杯賽場講出,更是神來之筆:
亮相,成功吸引了注意力;
定位,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人設”:我們的電視,是中國第一名,世界第二名。
百度指數明顯驗證這一點:
在11月21日首場比賽的圍擋廣告出來后,海信的百度搜索指數飆升。
同時,在創意也是圓滿實現了KISS的原則:簡單,好記,過目不忘。“亮相”的三個任務,用八個字圓滿完成。
而對于海信而言,這里面也許還有他未講的戰略意圖。
在奧維的數據中,我注意到,雖然海信在國內的出貨額占比(25.19%)超出第二名8個點,但是還沒有絕對的競爭壟斷地位。
在這種全面競爭的市場態勢中,如果根據蘭切斯特規律的第二原則(E=mv2)推算,海信需要拉開第二名1.7倍的差距(即達到29%的額占比)才能擁有市場定價權,目前還差4個點。因此,錨定“中國第一”這個定位,也是制造人為事實,在大眾心智中強化定位,因為品牌影響的事情緒,而情緒促動行為。我猜海信意圖用這個強定位,迅速從大眾心智再到行為中快速拉開與第二名的距離,從而擁有市場話語權,這對領先品牌塑造市場護城河極為重要。
四兩撥千斤:用公關接力廣告
還有第三層我覺得海信做得出色的,就是成功地將“廣告”轉變為“公關”。
廣告,是企業投放的傳播。公關,是媒體及大眾自發的傳播。
在效果上,自然是公關更廣、更深,投資回報率更高:大家關注的小米的雷軍,特斯拉的埃隆.馬斯克,都是公關的高手,不管是推新品,還是上項目,個人的作秀就能帶來公關大肆傳播,不光不花錢,馬斯克的一舉一動都能直接控制股市。
大眾需要話題,需要娛樂;具有娛樂氣質的商業行為,就自帶傳播的價值。什么是娛樂氣質?跟創意的思路一樣有兩個特性:第一,劇情不按常理邏輯;第二,價值觀碰撞,引起爭論。
公關事件是可與不可求的。沒有公關機會的時候,能將廣告轉化為公關,是很高明的操作。
海信的這波“第一第二”的廣告,推出時就暗埋了公關元素:
世界第二,那誰是第一?
是什么的第一,顏值嗎?
中國第一,那“中國以外”是第二是嗎?
一向低調、務實的中國企業突然高調,劇情有些出其不意;語焉不詳,就能多種解讀,解讀不同,就有爭論。
因此一時間,在各個新媒體平臺,關于這個廣告的討論、解說、猜測,紛紛出現。我注意到,海信并沒有出面解釋。
海信電視,世界第二,第一是三星。這個數據一查就有,不需要解釋。而且,三星第一海信第二,這種捆綁式“第一集團軍”定位,巴不得大家多討論一會兒。
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奧維公開的數據也有,內行的專家很容易就找出來,數據既然為真,企業也不需要解釋什么。樂得見輿論風生水起。
在信息量爆炸的數字時代,有關注就是勝利,況且還是正面的關注。
寫在最后
中國真正的市場經濟四十年上下,不謂不年輕。但是勤勞勇敢的中國的企業迅速在幾十年里,走了西方成熟的商業實踐兩百年的道路,不止從經營、管理、營銷、物流、科技應用各個維度全面趕上,并且因為中國市場的復雜性的需求,還催生了領先的理念和實踐。中國企業出海是大勢所趨,中國,將成為動蕩的全球經濟的定海神針。與此匹配,在國際舞臺上,很欣慰看到中國企業的表現越來越多亮點,相信在未來中國企業更多的優秀實踐,將改寫商業的規則,迭代、進步。(中新經緯APP)
本文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