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豬價下行風險釋放后,低成本成長型企業或迎配置窗口期
(資料圖)
作者 雷軼 華創證券農業首席分析師
近期,由于需求低迷導致豬價快速下跌,使得原本正在快速擴張的產能有所放緩,考慮到2022年整體的需求水平比往年大幅下滑,2023年如果需求能夠相對恢復正常,價格有可能比想象中會更強勢一些。此外,豬周期因為連續幾年受到了顯著的外部沖擊(非洲豬瘟、疫情等),導致周期的波動特點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們認為,待豬價下行風險逐步釋放后,低成本成長型企業有望迎來配置窗口期。
外部沖擊豬周期生變
我們過去提出了“金豬十年”的說法,對整個產業的大周期做了一個劃定:
2015年以前的小農經濟期:在這個階段,農戶、公司加農戶這種偏小一點的經營單位,有相對的管理優勢和效率優勢。
2015年以后工業化轉型進入加速期:在加速期里面,先做到管理優秀的工業化、封閉式模式的企業成本會更低,而且更容易擴張,擴張要素也更容易獲得。當擴張到一定程度、使得行業高效產能占到較高比例之后,行業中優勢企業的比較優勢開始下降,這時候擴張放慢,后續的企業也開始向它們學習,把效率值差異進一步壓縮。
2035年后達到穩態:最終達到行業的穩態之后,頭部的企業又可以拿到大量的現金流,支撐企業往下游發展,企業在前期投入得越早,效率就會越高,越早達到更優。人員的優秀程度等各方面使它們相對于落后企業有穩定的優勢,最終行業穩定下來了。
上一輪非洲豬瘟我認為行業達到了第一根虛線(見上圖)的狀態,這一輪我預計行業能發展到第二根虛線的狀態。目前整個行業因為這種穩定的先發優勢,企業之間的差距實際上還在拉大,我認為到下一輪進入到2025年附近的時候,效率值差異會達到最大。一些過去跑馬圈地、管理能力不行、瘋狂擴張的企業,在這一時點的前后大概率會出局或者以各種方式削減產能,我們已經看到類似的跡象了,只是行業的去化也需要一點時間,尤其是對于大企業而言。
如何影響板塊投資?
投資層面,在2015年以后,整個行業的黃金十年向白銀十年去過渡。在整個規模化、工業化轉型沒有走完之前,對于優質企業而言,無論規模大小,只要還在成長、成本沒有失控,投資價值依然可以按照過去的框架推演。到了優勢縮小期,我們就對各個企業的增速和相對成本優勢會變得更苛刻一點,估值中樞會慢慢往下走,而現在處于一個還不錯的階段。
生豬養殖行業歷經多輪豬周期,但這一輪可能會有變形。因為過去的沖擊往往來自于幾個方面,如宏觀經濟對需求的影響,但這一次的疫情疊加宏觀經濟對需求的沖擊,在過去是不常見的。連續幾次外部沖擊,使得蛛網模型下豬周期的平衡需要反復的震蕩,才能回歸到原來4 年一個周期的過程。這并不是周期研究框架失效,而是外部沖擊太大了。在未來,這樣的沖擊可能仍然存在——需求端可能恢復得比我們想得更好一些,加上供給端價格下降過快、供給端對補欄的信心更加不足,基于此,我們預計2023年價格會比原來預期得更強一些。
在這樣的周期框架下,以豬股為例,不能等產能完全去化了再去配置。因為等產能完全去化再投資是基于傳統的4年周期(2年上行+2年下行),現在周期呈現比以往更復雜。所以該如何選擇配置時機呢?建議關注每年階段性豬價最低迷、股票估值低點。因為大周期并未結束,而小周期尚處于低迷期,等一切預期又變得非常好之后,可能就來到了年內的相對高點。
分析上市公司的具體數據,各家成本的分布較廣:低的有15.5元/kg,高的則接近19元/kg。這僅是上市公司自己披露的數據,而通過我們實際測算也有公司可能在20元/kg以上。成本梯隊的差異達到5元/kg,這比非洲豬瘟之前周期中的成本差更大,以前可能成本低的企業11元/kg,高的13元/kg,哪怕是比較差的企業也能控制在14元/kg,成本梯隊的差異在2-3元/kg,而現在卻接近4-5元/kg。所以,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黃金十年”所描述的,優勢企業是能夠拉開差距的,這里也有頭均盈利的數據佐證。以2022年豬價較好的三季度為例,各家企業的頭均盈利能力也體現出較大差異。我認為數據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所以我們在這里面優選頭均盈利能力強、成本優勢顯著的企業。按照2023年的出欄預測,各豬企頭均市值有1000+、2000+、3000+,分別都處于各自歷史頭均市值水平的較低位置。這么低的估值水平,加上現在也正處于不錯的周期位置,我認為可以適當布局,后續產能繼續去化,豬價低迷的時間越久,就越可以繼續加大配置。因為農產品一旦有缺口,比如行業虧了3個月,供給是不可維系的,后續大概率會得到價格補償。(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