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銀行如何提升個人貸款業務管理精細化水平?
(資料圖片)
作者 杜陽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
1月6日,銀保監會在對《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的基礎上,形成《個人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為銀行業增強信貸管理能力,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指明方向。
多個維度對個人貸款業務管理進行調整
《辦法》從多個維度對個人貸款業務管理進行調整,推動業務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明確界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內涵,對推動管理辦法的進一步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二是指出個人貸款風險限額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根據風險管理實際需要,給予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信貸管理的充分自主權,提升限額管理的質效水平,既滿足實際貸款需求,又能夠守住風險底線。
三是規定個人消費貸款和用于生產經營的貸款期限均不得超過5年,后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至10年。對不同類型個人貸款設置明確的貸款期限,可以有效優化貸款結構,降低因貸款期限錯配產生的流動性風險。
四是明確貸款利率應遵循利率市場化原則,由借貸雙方在遵守國家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協商確定。按照此原則發放個人貸款,將進一步擴大金融機構與客戶的議價空間,促進金融機構采取差異化的定價策略,降低居民借貸成本,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
五是完善個人貸款申請條件,借款人借款用途及還款來源須明確合法,有助于銀行準確評估借款人風險水平,鎖定借款人償債能力,加強貸后管理,提升資產質量。
六是新增關于關聯交易管理的內容,要求貸款人為股東等關聯方辦理個人貸款的,應嚴格執行關聯交易管理的相關監管規定。該項規定可以降低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和傳染性,有利于金融系統穩健發展。
個人貸款發展呈現新趨勢、新特點
近年來,金融機構個人貸款業務實現快速發展。從新增貸款規模來看,2022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局部反復,國內宏觀經濟運行承壓、居民消費意愿不足等因素影響,新增居民戶貸款規模有所降低,但整體來看,個人貸款規模增長依然保持穩健。截至2022年11月末,金融機構新增居民戶人民幣貸款共計3.65萬億元,其中新增短期居民戶人民幣貸款共計1.09萬億元,新增中長期居民戶人民幣貸款共計2.56萬億元。
從業務貢獻來看,金融機構個人貸款業務盈利能力持續增強,在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化的背景下,公司業務盈利空間受到擠壓,多數銀行均開始實行零售轉型戰略,個人貸款業務作為大零售戰略的核心部分,將成為銀行發展的增長引擎。根據我們統計,當前銀行業零售貸款規模和營收貢獻率均超過40%,并有望進一步提升。
從業務發展模式來看,個人貸款業務的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銀行業可以快速獲取客戶基本資料,形成對潛在客戶的精準畫像。在此基礎上,進行個人貸款業務的差異化營銷,提高營銷成功率。
整體來看,個人貸款業務的規模總量、盈利模式及運營模式等都發生巨大改變,為了保證業務的高質量發展,有必要對管理辦法進行更新調整,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水平。《辦法》的發布為個人貸款業務管理指明方向,并深度結合當前業務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增強管理的有效性,成為個人貸款業務發展的穩定器。
銀行業應提升個人貸款業務管理精細化水平
《辦法》正式實施后,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辦法》要求,加強個人貸款業務管理。
一是要提升個人貸款業務管理的精細化水平。針對不同類型客戶,設置差異化的限額管理制度;明確不同類型貸款的期限和利率水平;貸前對客戶的貸款用途和還款來源進行盡職調查,防止資金挪用;貸后按照規定進行定期檢查,并形成相關檢查報告。
二是要完善個人貸款業務的風控流程,加強對個人客戶的貸前審查,全面了解、評估客戶的借貸能力和潛在風險;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靈活授信,監測、追蹤客戶的資金流向和交易過程,提高信息透明度。
三是要提升個人貸款業務發展的數字化水平。健全數字化智能風控系統,通過大數據整合客戶的資金、交易、物流等信息,建立智能信用評估和風險預警模型,將其應用于審批、營銷、管理等全流程,及時進行風險提示和預警,確保風險管理降本增效。
四是要注重金融消費者保護。由于個人貸款客戶數量眾多,相較于企業客戶,更需要關注其在金融活動中的權益保護問題。要強化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意識,提升從業人員的金融素養;審慎經營,建立嚴格的內控措施和科學的技術監控手段,注重對個人貸款客戶信息的保護,努力杜絕侵犯金融消費者權益行為的事情發生。(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