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營收突破300億元,僅依靠代理、“買技術”一飛沖天的智飛生物(300122.SZ),并不被市場看好。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的一起案件顯示,被告人潘定權利用其職務便利,收取智飛生物40萬元行賄款。
實際上,智飛生物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查出“帶金銷售”,按業界的通俗說法即用通過給予回扣或行賄的手法來增加產品的采購量。
據長江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已公布判決書來看,智飛生物近5年間被查處的行賄案件涉案金額超87萬元,從時間跨度來看,近10年間從未間斷。
智飛生物創立時,創始人蔣仁生、劉俊輝因選擇代理還是自研出現矛盾,主張走自研路線的劉俊輝另起爐灶。
而蔣仁生通過代理賺得盆滿缽滿之時,僅通過大舉并購獲得自研標簽。
但公司研發費長期偏低,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智飛生物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1.61%、1.97%、1.8%和2.18%,始終在低位徘徊。
近5年被查行賄案涉案金額超87萬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的《潘定權受賄罪、受賄罪刑事一審刑事判決書》顯示,2013年至2022年期間,被告人潘定權利用其職務便利,收受現金賄賂共計364萬元。
上述受賄案牽出國內千億疫苗上市公司智飛生物,且涉及到的是智飛生物的知名代理產品宮頸癌疫苗。
判決書顯示,智飛生物旗下分公司區域經理為推廣HPV疫苗,向潘定權行賄40萬元。
2019年至2022年期間,被告人潘定權為智飛生物在桂林市疾控中心的宮頸癌疫苗銷售推廣業務上提供幫助,分4次收受智飛生物桂林分公司區域經理黃某2給予的現金共計40萬元,其中三次在其家中,第四次發生在2022年初,在桂林市疊彩區疊彩派出所大門旁的路邊,潘定權收受黃某2給予的現金10萬元。
事實上,這并非智飛生物首次被查出“帶金銷售”。
所謂“帶金銷售”是指,醫藥企業的醫藥代表穿梭各家醫療機構,通過給予回扣等方式,讓醫院增加其產品采購量、醫生多開其公司的藥品。
2017年8月,山東蓬萊市人民法院發布的判決書顯示,孫紅亮時任智飛生物在山東市場的大區經理,在業務往來中,為提高其負責推廣的疫苗銷售數量,于2011年中秋節至2015年春節期間,違反國家規定,多次給予時任蓬萊某科科長的于某現金共計26800元和價值8000元的購物卡。
2017年11月,《宋某某受賄一審刑事判決書》顯示,2011年7月份以來,被告人宋某某利用擔任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的職務便利,在疾控中心采購疫苗過程中,收受智飛生物經銷商孫某回扣款8.44萬元。
同年同月,《孫某某行賄一審刑事判決書》顯示,孫某某為智飛生物銷售經理,2011年至2013年期間,她共計行賄28.34萬元。公訴機關認為,孫某某違反國家規定,在推銷藥品過程中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行賄罪。
2018年1月,《王某受賄二審刑事判決書》顯示,2011年至2012年,王某在采購疫苗過程中,利用職務之便違反規定收受重慶智飛經理孫某回扣款8萬元。
長江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從已公布判決書來看,智飛生物近5年間被查處的行賄案件涉案金額超87萬元,從時間跨度來看,近10年間從未間斷。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案件均是已被查案件,智飛生物還有多少“帶金銷售”行為,恐怕只有企業自己最為清楚。
一位醫療公司相關負責人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帶金銷售”不僅扭曲了營商環境和行業生態,還打擊了醫療行業的創新動力。近年來,隨著監管部門的引導和政策的完善,“帶金銷售”現象大幅減少,但也有部分隱藏得更深。
依靠“銷售代理”發家
智飛生物是一家從事疫苗、生物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公司共有11種產品上市在售,1種產品附條件上市,包括預防流腦、宮頸癌、肺炎、輪狀病毒等疾病的疫苗產品。
2002年,已擁有22年疫苗行業經驗的蔣仁生正式創業,他和劉俊輝、吳冠江花費50萬收購了重慶金鑫生物制品公司,更名為智飛生物。
創業不久,“鐵三角”就出現了裂痕,劉俊輝認為自研才是硬道理,蔣仁生則堅信要先通過代理打基礎,才可以反哺自研所需的資金。
雙方理念不合,最終分道揚鑣,劉俊輝帶著幾名研究員,另起爐灶。
創業初期,蔣仁生走了一條用“銷售代理”反哺自主研發的模式。多年的防疫工作經驗,讓他察覺到,我國大部分地區只接種了A群腦膜炎疫苗,未來,A+C腦膜炎疫苗必有大市場。
2005年,智飛生物憑借獨家代理權,一年時間賣出2000多萬支疫苗。
2008年,為在創業板上市,蔣仁生通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運作,使得公司擁有了自主研發背景。
2007至2008兩年間,蔣仁生操盤了五次重組并購,將綠竹制藥、重慶智仁、安徽龍科馬這三家具有實質性產品研發的企業收入囊中,隨后沾上了自研的標簽。
2017年,蔣仁生又和默沙東簽約HPV疫苗獨家代理,智飛生物業績實現驚天一躍,晉升為中國疫苗企業盈利之王。
2019年至2021年,智飛生物營業收入分別為105.87億元、151.90億元和306.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2.50%、43.48%和101.79%;凈利潤分別為23.66億元、33.01億元和102.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05%、39.51%和209.23%。
2021年年報中,智飛生物介紹,2020年公司管理層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簽署合作研發協議,合作開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蛋白疫苗(CHO細胞)于2020年6月份啟動臨床試驗,經過研發團隊夜以繼日地攻堅克難,公司不計投入地推進研發進度,保障生產和供應。報告期內,智克威得于2021年3月被納入緊急使用。
凈利下滑33%增收不增利
依靠代理、“買技術”,智飛生物可謂一飛沖天,但這種情況并不會持久。
2022年10月27日晚間,智飛生物披露的2022年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78.2億元,同比增長27.46%;凈利潤56.1億元,同比下滑33.28%。
智飛生物第三季度延續了上半年的“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4.70億元,同比增長9.38%;凈利潤18.78億元,同比下降35.52%。
2022年半年報中,智飛生物表示,隨著我國新冠疫苗的廣泛接種,基礎免疫加速形成,根據今年7月公開信息,我國新冠疫苗全程接種率已達近九成,但疫情防控仍面臨不斷迭代更新的變異毒株帶來的新威脅,新冠疫苗需求環境也迎來了新的變化。報告期內,公司一代新冠疫苗智克威得的銷量較去年同期有明顯下降。
凈利潤下滑并未改變公司銷售費用大幅增長的趨勢,2022年前三季度,智飛生物銷售費用達14.69億元,同比增長19.91%。
而2019年至2021年,智飛生物銷售費用分別為10.96億元、11.98億元和18.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15%、9.30%和53.22%。
2021年年報中,智飛生物稱,銷售費用增長主要是本期加強銷售團隊建設,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所致。
2021年,智飛生物銷售人員2817人,較上年同期增長48%。到了2022年8月底,公司銷售人員的配置數量已達3190人,較上年同期增長25.49%。
需要關注的是,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智飛生物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1.61%、1.97%、1.8%和2.18%,始終在低位徘徊。
二級市場上,智飛生物股價年內已下跌約31%,市值蒸發625億元。(記者李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