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大休閑時代悄然而至,各方大佬紛紛出手布局農業,從誕生起就與旅游有著不解之緣的休閑農業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大江南北,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拐點,也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和途徑。
然而,在其紅火的背后也飽含著無數的尷尬和困境,譬如許多休閑農業項目因戰略定位不當而無疾而終,因后續資金不足而難以為繼,因管理人才稀缺,擲高薪卻一將難求等現象不一而足。
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從業者都需要冷靜思考,直面現實,以從中找到破局與創新的痛點,對癥下藥,方可涅槃重生。基于多年從業經驗,我們從一線實踐的經歷中,可以總結出一些可資參考與借鑒的經驗。
1
做系統,忌傲慢無知
休閑農業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包含了資金、成本、管理、人才、團隊、營銷、產品、推廣、策劃、規劃、建設施工等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項目乃至企業的運營。只有搭建了健全的系統,才能有效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效益,彰顯價值。
單個項目是園區的平臺,在平臺的基礎上要做系統,用系統的工程去解決項目每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才能維持項目的正常運作和長遠發展。
做休閑農業如果沒有系統的大格局、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往往會“出師未捷身先死”,項目還沒落定,就難以為繼了。許多經營者和投資者往往自以為是,自認為見多識廣,既不策劃,也不規劃,天馬行空,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結果可想而知,竹籃打水一場空,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2
做陽光,忌偷梁換柱
休閑農業本來就是生態、綠色的光明的產業,因此作為經營主或投資者首先得存良心、有良知,甘于做陽光下的產業。
無論是休閑農業項目還是產品都需要在誠信、守法、安全的范圍內進行,要像大樹一樣,扎根土地,力求向上,吸取更多的陽光和雨露,這樣的企業和項目才有可能健康地發展下去。
如果一個企業在項目操作上李代桃僵,掛羊頭賣狗肉,打著休閑農業的旗子,走著跑馬圈地的路子;或者在產品生產上以次充好,以假代真;這樣即使一時拿下了項目,或者獲得了短期的收益,但由于老板人品不高,心術不正,只能是誤國殃民,禍害當地老百姓,最終將受到唾棄。
3
做內質,忌王婆賣瓜
內容是王道,品質制勝,這是市場亙古不變的真理。任何一個休閑農業經營者都夢想自己的產品能暢銷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能緊緊抓住游客的眼和胃,甚至是心靈。在這個消費者需求多樣化、追求感性化的時代,內容和品質仍然是市場成功的關鍵。
如何瞄準目標客戶群,將項目和產品的內容做到出奇、出新、出彩、出色至關重要。注重客戶體驗,物超所值,其實是對品質的更高要求。
有些休閑農業經營者不重視自身的品質鍛造,而是企圖在營銷或其他方面,費盡心思,用盡噱頭,把自家的產品夸上了天,這樣可謂是緣木求魚,適得其反。往往游人慕名而至,而所見所聞名不副實,只能敗興而歸,從此可能口碑頓壞、誠信全失,日后再怎么想辦法恢復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