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又一個新型貨幣政策工具——“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推出,以滿足春節前后的現金投放需求。從其特點和制度安排看,既滿足了春節期間臨時流動性要求,也沒有改變穩健貨幣政策的基調,彰顯了央行流動性管理更趨精準和細化。
央行29日指出,為滿足春節前商業銀行因現金大量投放而產生的臨時流動性需求,促進貨幣市場平穩運行,支持金融機構做好春節前后的各項金融服務,央行決定建立“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在現金投放中占比較高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在春節期間存在臨時流動性缺口時,可臨時使用不超過兩個百分點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使用期限為30天。
春節前后流動性無憂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這是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具體體現。與今年初央行推出臨時流動性便利(TLF)作用類似,主要是在春節前后滿足現金投放需求以及防范流動性過度波動,因此不應被解讀為貨幣政策轉向寬松。
但是與TLF相比,“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在范圍、成本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對于平緩流動性有自身的優勢。中金固收團隊認為,比之TLF,“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范圍擴大至全國性銀行,即除了傳統五大行,股份制銀行也在列,可有效對沖春節取現等流動性擾動。
“根據我們的觀察,春節全國性銀行的取現需求占全部取現需求或高達90%。對全國性銀行開放的‘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可有效緩解機構春節流動性壓力,也可有效對沖春節取現等流動性擾動。”該團隊指出,這有助于減輕央行投放流動性的壓力,有助于穩定市場對資金面的預期。
與此同時,溫彬稱,使用法定存款準備金而不是從央行借貸獲得流動性支持,有助于降低獲得“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資格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其向市場融出資金意愿,這對當前保持流動性平穩、防止市場利率過快上升也會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