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構建起商業生態體系的阿里,正面臨著騰訊發起的強勢沖擊。2月2日,步步高在多日停牌后發出公告,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日,海瀾之家也發布公告稱,向騰訊子公司轉讓5.31%股份。在兩個多月的時間中,騰訊已先后與家樂福、萬達等四家企業達成合作,這種算得上“激進”的投資方式,大有與以新零售概念賦能線下的阿里一決高下的態勢。但也可以看到,盡管阿里和騰訊都對傳統的線下商業拋出了橄欖枝,但兩者也有著不同的打法,有分析認為,阿里更側重將自身的商業體系進行復制和落地,而騰訊更像是多點開花拓展商業版圖,究竟哪種方式更能奏效尚未可知。
騰訊填補商業空白
在過去的2個多月中,騰訊聚焦于實體零售項目不斷出手。2月2日,騰訊同時與步步高、海瀾之家達成合作。在與步步高的合作中,騰訊的社交流量以及相應的數據分析能力成為雙方合作的基礎。步步高稱,雙方的合作將依托騰訊科技優勢,基于騰訊旗下全線互聯網產品,在騰訊線上社交平臺及步步高線下多消費場景挖掘社交、消費互動場景潛力。而步步高作為實體零售商的多業態綜合運營經驗,則是雙方對流量進行數字化的助推力。
同一天,海瀾之家也宣布與騰訊達成合作。根據海瀾之家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榮基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與深圳市騰訊普和有限合伙企業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騰訊以25億元認購海瀾之家5.31%股份。
騰訊對實體零售行業探索遠不止于此。1月29日,騰訊領投340億元入股萬達,這被業內視為騰訊大舉布局實體商業的信號。而在此之前,騰訊還聯手永輝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
借助流量對決阿里
曾被視為在商業方面缺少基因的騰訊,在實體商業的布局“日漸豐腴”。而以社交和游戲見長的騰訊,如何將既有資源向商業資源轉化,這是業界都在關心的話題。
實際上,作為京東的最大股東,此前騰訊已經借京東之手,展開了一些商業探索。1月7日,京東與美麗聯合集團宣布,將基于微信端口建立新平臺,圍繞微信形成的零售新場景,成為騰訊在商業領域對抗阿里的一種可能。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的微信已經成為社交的“集散地”,在騰訊尋求將社交流量變現的過程中,引進具有一定體量的電商平臺是加速流量轉化的便捷方式之一。需要流量的實體商業與需要填補商業短板的騰訊一拍即合不難理解,在面對阿里新零售強大的攻勢之下,聯手也是順理成章。
《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云陽子認為,騰訊近期在零售領域的投資節奏十分緊促,這與阿里較早布局線下市場并一舉拿下高鑫零售等巨頭不無關系。對于騰訊來說,阿里占有的線下零售場景越多,騰訊及微信支付所能落地的空間就越少。此前騰訊在零售領域的動作已經相對落后于阿里,近期頻頻聯手實體零售商也是有意加速補齊商業短板。
手握海量用戶資源的騰訊社交優勢明顯,但是騰訊未曾利用這個優勢在零售領域有所建樹,此前嘗試做過的拍拍網、QQ網購、易迅網等電商業務都以失敗收場。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堅認為,對互聯網產品、平臺的管理與對商品、線下賣場的管理有很大區別,實體零售領域人、貨、場的綜合管理并不只需要技術、流量。騰訊最大的優勢是社交平臺,但在此之前,社交平臺與實體商業的結合在行業中還沒有很成功的案例。與騰訊相比,阿里在零售領域的積累顯然更占上風。
資本層面各有側重
當騰訊與阿里在建構自己的商業版圖時,資本投入是雙方共同的舉措,但雙方的投資側重并不相同。
從整體的投資情況來看,阿里更傾向于投資模式較為“成熟”的企業,騰訊則青睞尚處于創業期的初創企業。根據IT桔子統計的數據顯示,騰訊在2017年投資的125家公司中,有40%的投資事件發生在種子/天使輪、A輪等早期階段,28%的投資事件發生在B輪、C輪發展期階段,D輪的投資占比達12%;而阿里在種子/天使輪、A輪等早期階段的投資事件占比為20%左右,D輪及以后的投資事件占比達17%。
與此同時,阿里的投資方式以戰略投資為主,騰訊多數選擇參股投資。IT桔子數據顯示,騰訊參與投資的125家企業,戰略投資占比達到17%。阿里投資的77家公司,19家為戰略投資,占比25%。
盡管上述數據是阿里和騰訊在過去一年中在各行各業進行的投資,并不局限于實體商業,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雙方不同的投資邏輯。李勇堅稱,騰訊相對重視早期投資,傾向成長型投資,在各個領域都有試水,但多沒有進行具體的業務操作,而阿里的投資傾向于后期的深度合作,重視與投資企業的聯動和戰略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