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南昌等地火車站啟用人臉識別系統,“刷臉進站”僅需3秒;深圳鐵路警方組成“機器人警察編隊”,為春運保駕護航;12306官網開發圖形驗證碼,定向鎖定“黃牛”……今年春運,“人工智能”成了關鍵詞,這是“智慧中國”在社會廣泛滲透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中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通過人工智能創造全新產品和服務,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那么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如何?主要有哪些特點?未來將呈現何種趨勢?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探究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中國坐標”。
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年申請數為30115項,近20年持續增長。
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國人工智能企業融資金額達635億元,位居世界第二。
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共計592家,全球排名第二。
中國人工智能從業人數全球第7,預計未來人才缺口將超過500萬。
1、位列全球第一梯隊
日前,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發展機構和吉隆坡市政廳宣布與阿里云合作,將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應用到交通治理、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等城市問題的解決。
馬來西亞裝上了中國的“城市大腦”,是眾多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和方案“出海”的案例之一。事實上,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都能看到中國人工智能落地的身影。這顯現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領先態勢。
“現階段,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在國際上屬于第一梯隊,在科研上基本覆蓋了大部分細分領域。在應用和產業化方面,也是發力較多的。”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陶建華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雖起步稍晚,但進入新世紀以后,總體發展進程基本與歐美國家同步。尤其是2010年左右,深度學習等技術開啟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新一輪浪潮后,中國抓住機遇,站在與發達國家并跑的國際最前沿。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美國擁有1078家,占42.4%;中國其次,擁有592家,占23.3%。其余的872家企業,則分布在瑞典、新加坡等國。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也在近20年內持續增長,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年申請數為30115項。
如今,中國人工智能在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層面均取得不少突破。以計算機視覺技術為例,目前中國已經達到全球先進,甚至部分領先水平。百度深度學習網絡取得人臉識別準確率99.84%;騰訊以83.29%的成績在國際權威人臉數據庫MegaFace上100萬級別人臉識別測試中獲得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