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3月16日報道,布魯金斯學會最近的一份經濟分析報告指出,過去50年里雖然自動化減少了不少就業機會,但其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數量,人們的薪水卻變少了。
報道,該機構在研究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8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后發現,隨著自動化的發展,雖然一些行業的就業率的確有所下降,但這些損失已被生產率和消費支出的增長所抵消。而自1970年以來,整體就業機會增加了6%。但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影響著薪酬。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整體經濟增長有所增加,但收入卻沒有跟上生產力的增長。因此,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分配給工人的收入比例也在縮水。
在美國,盡管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略有改善,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工資增長基本上停滯不前。2月,員工每小時的平均收入僅比2017年同期增長了2.6%,一月的平均增長率為2.8%,這些數字都低于預期。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在3月初指出,他預計全年的工資增長將加速。
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工資能否會與整體經濟增長相匹配,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機器智能研究所協會 (the 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專家在調查后預測,120年內機器人接管所有工作的可能性是50%。就短期而言,普華永道預測,截止2030年38%的美國工作崗位將可以由機器人承擔。
2017年10月蓋洛普( Gallup)的一項調查顯示,73%的美國人認為,人工智能發展所導致的失業數量將明顯多于其創造的就業機會。同時,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新稅法也將進一步加快美國工廠企業的自動化和現代化。新稅法允許企業未來五年在購買設備后馬上從應稅收入中扣除全部設備購置費用,而此前每年只允許公司抵扣一部分設備購置費用,此舉將會刺激制造商在招工市場緊張的情況下購買更多的機械和機器人,在替換老舊機器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