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兩會報道組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劉新華3月6日在全國兩會上海團小組會議發言時表示,全面實行注冊制改革,需要繼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壓實中介機構責任,規范注冊制申請、判斷、審核標準,量化審核注冊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實現退市的常態化,通過構建高效完備的制度體系,確保注冊制改革行穩致遠。
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劉新華表示,這對于穩定市場預期、吸引國際資本、擴大對外開放,推進經濟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劉新華指出,注冊制改革是完善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也是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關鍵舉措,不僅涉及發行環節,更是資本市場全要素、全鏈條的改革。從全球范圍看,注冊制并沒有統一的模式,各個國家和地區由于法律制度、監管框架、市場成熟度和投資者結構有所不同,對于注冊制的內容、形式和操作模式也各有差異,即使在同一個市場,不同的歷史階段也不一樣,也在發展變化。盡管如此,注冊制的本質以及注冊制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其基本要點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審核注冊機制,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強有力的監管執法。
劉新華表示,科創板先行先試取得明顯成效以后,在創業板、北交所相繼推出注冊制,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總體看,注冊制試點改革進展符合預期,發行上市周期大幅縮短,信息披露更加嚴格充分,發行定價市場化機制基本形成,中介機構責任進一步壓實,市場平穩運行,注冊制試點改革取得了預期成效。
一是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隨著注冊制的落地,我國資本市場正逐漸形成新的生態,發行人履行充分披露信息義務;中介機構勤勉盡責,全面核查驗證并提出專業意見;投資者本著買者自負的規則進行判斷決策;政府回歸市場守夜人的角色,專注制定規則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二是深化了資本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驅動力正在向創新轉型,服務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使命。通過深化注冊制改革以及完善退市等配套制度,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讓真正具備科技創新實力的優秀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大浪淘沙中不斷涌現,讓資源高效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增長等高質量發展領域。
三是支持新業態發展。注冊制激發了諸如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新金融業態的動力,鼓勵更多企業家和創業者投身于高風險、高回報的科技創新行業,對推動產業升級、保障供應鏈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注冊制穩步推進及北交所的開市,拓寬了資本市場入口,新股發行更加市場化,公司首次公開發行(IPO)的節奏明顯加快,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和產業轉型的效果愈加明顯。據統計,2021年共有524家公司完成了IPO,募資規模達到5437.73億元,IPO數量及募資額均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超過七成的IPO以注冊制方式發行。
“注冊制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是涉及監管理念、監管體制、監管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合力支持。”劉新華指出,當前注冊制改革仍存在不到位、不完善的問題,特別是發行與注冊職責有待進一步厘清,證監會與交易所監管邊界尚需更加清晰,發行監管轉型仍在進程之中,注冊制的配套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等。
劉新華表示,全面實行注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資本市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有利于完善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有利于全力把握好發行節奏,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發行機制;有利于更加注重不同市場、不同板塊、不同產品之間的協調發展;有利于進一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有利于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
劉新華建議,下一步注冊制改革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繼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進信息披露更加簡明清晰、通俗易懂;二是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研究制定中介機構盡職調查工作準則,明晰并落實各方責任;三是規范注冊制申請、判斷、審核標準,量化審核注冊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四是建立適合我國資本市場實際的市場化退市機制,實現退市的常態化,使上市公司的“殼價值”趨于歸零。通過構建高效完備的制度體系,扎實穩妥做好全市場注冊制改革的各項工作,確保這項重大改革行穩致遠。
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