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酒企將原糧種植提升到戰略層面,不斷加碼原糧基地,一方面是為了響應國家戰略助力鄉村振興,同時也以此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7月26日,山西汾酒(600809.SH)舉辦了走進汾酒第一車間活動。藍鯨財經記者在會議上獲悉,早在十余年前,汾酒選擇在國內原糧主產區、核心區、優勢區進行空間布局,截至2022年底,汾酒原糧基地整體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30萬畝,分布在山西、吉林、內蒙古、甘肅、河北等地。
(相關資料圖)
張北草原是汾酒重要的釀酒原料豌豆的種植基地。汾酒總工程師韓英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張北草原的種植區域地處半坡丘陵地,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通風條件極佳,黑土地略帶砂性,不含重金屬元素,是生產麻豌豆的極佳場地。
“在張北縣、沽源縣、尚義縣已發展了綠色豌豆基地10萬畝,從綠色原糧種植、收購、儲存、配送等環節,已經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化質量管理,豌豆分類、分標準建立數字化質量管理體系,為汾酒原糧質量提供了保障。” 祁縣三禾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春生在采訪中稱。
不止汾酒,如茅臺(600519.SH)、五糧液(000858.SZ)、洋河(002304.SZ)、古井貢酒(000596.SZ)等多家酒企都在發力原糧戰略,其原糧基地業已規模化和標準化。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圍繞“高質量倍增工程”,五糧液將對現有100萬畝釀酒專用糧基地逐漸升級建設至200萬畝規模。并將推進專用糧種植標準化、精準化、智慧化管理,實現原糧100%可預檢、可追溯、可管控,用數字五糧液賦能科學種植、科學管理。
無獨有偶,為了推動擴大種植規模,茅臺集團專門成立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全面進入種業市場。2022年,貴州茅臺也公告宣布捐贈2.81億元用于支持仁懷市茅臺酒釀造用有機高粱高標準種植示范基地項目建設。
茅臺集團總經理李靜仁公開表示,發展以高粱、小麥種業為主的農業科技產業,是茅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儲備戰略資源、保障茅臺酒品質源頭的內在需要。
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白酒行業近年呈現擠壓式增長,品牌營銷成為酒企競爭的重要抓手。此前酒企的宣傳重點通常在于挖掘品牌歷史、傳承釀造工藝,以此提升品牌價值。隨著行業競爭逐步升級,消費者對健康和食品品質意識的日益提升,品牌和品質成為競爭核心,上游原糧建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酒企也深耕產區、原糧基地,通過從生產源頭把握產品質量表達品質概念,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汾酒集團副董事長李振寰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品質是白酒企業決勝未來的關鍵,近年來,汾酒始終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汾酒品質的穩步提升。
今年上半年,汾酒又交出一份超出預期的答卷。據公告披露,今年1-6月,山西汾酒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190億元左右,凈利潤67.75億元左右,同比分別增長24%左右、35%左右。這也是山西汾酒上市以來最佳半年報表現,在白酒行業普遍疲軟的情況下,獲此成績確實殊為不易。
公告中指出,2023年以來,汾酒堅持品牌建設,緊抓終端維護,持續精耕長江以南核心市場,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青花汾酒系列等中高端產品實現較快增長。
結合一季報來看,山西汾酒在Q2淡季約實現營收為64億元,凈利潤19億元左右。
一位業內人士對藍鯨財經記者透露,山西汾酒在省內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其它清香型酒企在山西省內的營收很難超過20億門檻。同時,山西汾酒在省外市場發展節奏極快,戰績彪炳,但汾酒出省就意味著面臨著其他酒企的擠壓,而且體量變大后降速也是每個企業的必經發展之路,汾酒未來還能否在高基數基礎上持續高速增長還有待觀察。
華安證券近年研報指出,山西汾酒上半年加速完成目標任務,下半年將更加從容面對市場挑戰與自身目標,全年完成20%增長任務基本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