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中國寫字樓產業園發展論壇第十八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丹麥科技大學博士黃俊鵬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雙碳戰略下商業地產的挑戰與機遇。
大型辦公建筑是能耗大戶、碳排放大戶,如何讓碳市場成為商業地產的新收入來源?黃俊鵬認為碳中和是一場經濟社會的變革,他介紹到,當前建筑業已經納入到碳交易市場的管理,湖北省正在做試點,預計未來幾年整個房地產建筑業都將被納入進來。
黃俊鵬稱,當下我國房地產建筑業碳排放有四個特點,一個是總量大,全球碳排放居第三;二是強度大,把房地產加進GDP,除以碳排放,強度是全國強度的兩倍,這說明房地產建筑業生產效率很低;第三,先導性,因為房地產業的關聯產業很多,有數萬個產品,數千個細分的行業,所以如果房地產業要先減排;第四是范圍占比高,即供應鏈占比高。
黃俊鵬從競品質的拿地標準及綠色融資出發提到,房企發展過程中,將綠色的理念融入其中,將很大程度上改善房企當下的困境,
那么碳市場究竟如何成為商業地產的收入來源?黃俊鵬以全球碳市場為例講到,2020年交易規模是2700億美元,約1.7萬億人民幣,到2030年,如果所有來源的碳排放全部都要被中和掉或者交易掉,將達到6750億美元到1.48萬億美元之間。
基于大型辦公建筑的能耗特征,要發揮碳交易的功能必須減排,黃俊鵬認為減排有四種方式:
第一個途徑,就是降低運行能耗,提高能效。
第二個途徑,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他舉例到,寫字樓里面可以用到的一些技術,就是氫燃料電池,也可以做一些嘗試,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說用于節能環保減排,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增強建筑韌性,所謂的韌性就是一旦遇到停電,遭遇到風災水災洪災,有一定的獨立性,一方面節能減排,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建筑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第三個途徑,全面電氣化。電氣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對未來辦公建筑的形態設計等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個對辦公建筑還好,對住宅建筑影響會非常大。
第四個途徑,智慧運維,即在建筑運營的過程當中,能夠應用到一些技術。
黃俊鵬還提到“額外性”,他解釋到,額外性就是建筑用了很多技術,但是如果把它做成減排量進行交易,如果沒有額外的成本,它就無法實施,“比如二氧化碳很貴,你沒有給我補貼,我就不做了,所以一定有額外性。”
黃俊鵬估算到,按照目前主要的甲級寫字樓的面積來算,碳減排量有大概871億人民幣的減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