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政策端全面對癥下藥有助緩釋房企債務風險
(相關資料圖)
作者 張宇 中金公司研究部不動產與空間服務行業、首席分析師
李昊 中金公司研究部不動產與空間服務行業分析師
11月2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全國性商業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下稱“信貸座談會”),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穩經濟大盤政策措施落實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穩定房地產企業開發貸款、建筑企業貸款投放,支持個人住房貸款合理需求,支持開發貸款、信托貸款等存量融資在保證債權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用好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民營房企發債融資。完善保交樓專項借款新增配套融資的法律保障、監管政策支持等,推動“保交樓”工作加快落實,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結合近期房地產行業供需兩端政策動態,我們看到,本輪房地產下行周期源自供需兩方面壓力,近期政策端全面對癥下藥。
政策有助于緩釋房企債務風險
自2021年7月起樓市景氣度進入下行周期,截至2022年10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跌幅仍維持在兩成以上。本輪下行周期之所以時間長、程度深,源于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壓力。需求側,長期新房需求隨城鎮化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與2020年觸頂后進入緩步下行階段,同時疫情反復使得短期收入增長預期偏低;供給側,銷售低迷和融資不暢導致民營房企信用風險事件頻發,債務違約與不能如期交樓的風險均抬升,壓制了居民購房預期并限制了企業再投資能力,形成了負向循環。
2021年四季度以來,政策端轉向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房貸利率持續下行1.6個百分點,近200個城市出臺樓市支持政策,初見一定效果,行業銷售同比跌幅自2022年5月起有所收窄。但房企現金流修復仍未見根本性扭轉,故供給端政策在當前顯得尤其關鍵。11月8日,交易商協會表示,將繼續推進并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下稱“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11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下稱“金融十六條”)等面向企業信用風險的政策為標志,房地產政策開始供需并重發力,準確抓住了企業再融資問題、保交樓問題、合理住房需求問題三個關鍵點,對癥下藥,我們預計這對于緩解企業信用風險、推動行業景氣度企穩將更加有效。
近期面向企業信用端的相關政策表態積極、內容全面、工具多樣,我們預計對于短期提振市場信心和中長期促進基本面企穩均有助益。從政策基調來看,“金融十六條”明確提出要“對國有、民營等各類房地產企業一視同仁”;第二支箭更是直接面向融資困難的民營企業,信貸座談會也提出要商業銀行“發揮頭雁作用,主動靠前發力”;表明了政策端對于解決民企信用問題、穩定整體宏觀經濟主動且堅決的態度。
從施力方向和使用工具來講,既有面向優質民企的融資支持策略,也有面向受困房企的資產處置方案;既提出了針對項目的“保交樓”貸款后進先出、不下調風險分類等執行細節(信貸座談會上又提及央行擬向商業銀行提供2000億元階段性免息再貸款用于“保交樓”,也作出了針對企業的開發貸和信托展期一年、支持債券增信新發和合理展期等有效安排。
短期來看,上述政策有助于緩釋房企債務風險、促進“保交樓”,同時也有望提振金融和實體市場信心,打破短期負循環,促進市場參與各方(特別是居民家庭)預期企穩,帶動從銷售到投資再到宏觀經濟的逐步回升。
更多熱點二線城市或跟進類似需求支持政策
同時,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相關政策也進一步深化,城市能級和調整力度均在“房住不炒”的框架下有所提高。2022年4月政治局會議后,行業層面支持剛性和改善性購房需求的政策已明顯發力,月均政策數量約在50~80條,但熱點城市受限于低庫存下的潛在房價上漲風險,政策頻率和力度仍較為有限。然而,考慮到當前多地疫情散發背景下,需求疲弱相較于庫存問題更加關鍵,更大力度的支持合理住房需求釋放更為必要。
11月以來,部分熱點城市已經開始在“房住不炒”的框架下進一步調整樓市限購、限貸政策,例如杭州將首套房標準改為“認房不認貸”,二套首付比例下調至40%;成都主城區限購資格從單區認定改為跨區認定,非主城區內非本地戶籍無房人口限購條件從1年社保改為在該區工作生活;西安本地戶籍人口購買首套二手住房前不必落戶滿一年,非本地戶籍人口購買首套二手住房所須社保年限從2年改為6個月,允許二孩家庭增購一套住房,同時適度縮小了限購區域范圍。往前看,我們預計更多熱點二線城市可能跟進類似的需求支持政策,這也符合“金融十六條”鼓勵各地因城施策實施好差異化住房信貸政策的相關指引,從而與供給端政策形成合力,有效引導預期修復和基本面企穩。
此外,近期出臺的房地產政策也著眼長遠,通過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拓寬多元融資渠道促進租賃住房市場發展。“金融十六條”明確提出三類信貸支持對象,即“一類主體、兩類項目”,主體是業務清晰、具有專業投資與運管能力的重資產租賃企業,兩類項目分別是經收購、改建后用于住房租賃的房地產項目,和原商業地產改造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同時保租房相關貸款不納入集中度管理。此外,鼓勵租賃企業發行債券等直接融資產品、發展保租房公募REITs等方式拓寬租賃住房市場融資渠道。加快培育和發展租賃住房市場是“十四五”時期住建領域的重要工作之一,上述政策有助于提升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租賃市場發展的積極性,能夠有效擴大租賃住房房源供給并培育規模化的專業租賃企業,進而在中長期維度上帶動中國住房供給結構向“多主體、多渠道”調整,緩解大中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支付壓力。
總體來講,近期房地產行業供需兩端政策的高頻、協調發力,是針對當前市場兩大下行壓力的對癥下藥,短期內有助于提振信心和改善預期,中長期維度上也可合力帶動銷售、投資等基本面指標逐步企穩。尤其是考慮到本輪下行周期向房企、居民、政府和金融機構均揭示了此前房地產發展模式中的潛在問題,四方對于行業未來發展將有更理性的預期,有助于行業理性回升。我們預計,房地產行業2023年基本面指標將整體表現穩健,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或同比增長2%和5%,投資修復大概率將慢于銷售,全年同比有望持平或僅微降。(中新經緯APP)
張宇 SAC 執證編號:S0080512070004 SFC CE Ref:AZB713
分析員 李昊 SAC 執證編號:S0080522070007 SFC CE Ref:BSI853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