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是影響中國現代化布局和城鎮化建設的重大問題。如何在保證乃至提高農業產量以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農民工作強度、解放農村生產力,實現農業集約化發展,是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而農機工業則是此解決之道的一把總鑰匙。
雖然年產值4000多億元的農機工業在國家制造體系中比重不算大,但它卻是中國從幾千年來的農業大國向現代化國家飛躍的抓手。考慮到美國等發達國家對其農業的巨額補貼,中國打造農機制造強國之策就更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戰略部署。本報特約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寧學貴相關文章,從專家的視野來分析國家發改委的《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對我國農機工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大影響,并就未來三年我國農機工業的主要任務和發展目標進行了分析。
國家發改委2017年11月發布《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對農機工業和農機企業來說,這是一項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產業政策,它體現了國家對農機工業產業升級和健康發展的重視和支持。中國是農機大國,只有成為農機強國才能實現十九大提出的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標。
2015~2017年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成效顯著
國家從2015年推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將現代農業機械與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電動)汽車、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新材料、制造業智能化等一同列入了支持的重點領域。誠然年產值4000多億元的農機工業在國家制造體系中比重不大,其新動能的貢獻率也不如機器人和新能源等高,然而國家發改委認為現代農業機械對農業現代化和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是無法替代和至關重要的,農業機械核心競爭力提升是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任務和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
發改委2015~2017年三年行動計劃推進以來,通過財政預算內資金補助、專項建設基金扶持、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參股等方式,支持了近五十項農機工業升級項目,帶動行業固定資產投資160多億元。2015~2017年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對農機工業產業升級和農機裝備自主化推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重點農機裝備取得了大的突破。三年行動計劃將“動力換擋輪式拖拉機”、“CVT無級變速拖拉機”、“高含水率玉米籽粒收獲機”等列為重點支持的項目,這些項目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推進兩個方面取得較大突破。
二是加快了薄弱環節農機裝備產業化的推進。甘蔗種植機械水平低,影響國家蔗糖安全。三年行動計劃推進中在扶持骨干農機企業甘蔗收獲機研發和產業化的同時,大力扶持農機服務組織開展甘蔗機械化收獲示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廣西自治區2016/2017榨季甘蔗機收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
三是行業創新能力得以鼓勵和提高。農機關鍵零部件自主化能力提升是三年行動計劃的一個主要任務。在國家發改委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浙江海天機械公司瞄準國際先進技術,與意大利EMTB公司技術合作開發大功率拖拉機雙離合動力換擋變速器。濰坊谷合傳動技術有限公司承擔國家發改委“大型拖拉機轉向驅動橋項目”后,建設技術先進的車橋研發測試平臺,極大提高了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產品質量,改變了國內市場高端農機轉向驅動橋完全依賴進口的狀況。
四是重大農機裝備產業鏈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得到鼓勵和支持。國家發改委通過關鍵技術產業化實施方案明確主要任務和預期目標,改革財政資金補助方式,促進了企業之間以產品為紐帶的合作機制。農機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農機制造企業與農機作業服務企業相互依托開展創新合作,取得了好的成效。常州東風農機承擔“采棉機及采棉頭產業化項目”后,主動與實施“棉花收獲機械應用示范項目”的新疆兵團銀豐公司合作,開展技術攻關、田間試驗等,采棉機的產業化大大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