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創新捷報頻傳,國際領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很多新產業新業態引領世界潮流。展望2018年,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將繼續快速發展,與實體經濟進一步融合,催生更多新業態,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凝聚起更為強大、更為持久的創新力量。
1月9日11時24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高景一號03、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中國航天2018年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曹陽 攝
2017年,我國基礎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高端裝備大步走向世界。同時,創新格局出現重大變化,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基礎研究中發揮主力軍作用,企業在技術創新中擔綱“主角”,很多新產業新業態引領世界潮流。
英國《金融時報》這樣評價中國的創新浪潮:“從世界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數據計算速度,從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到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絡,從世界最多產的人工智能科學論文到世界最領先的光伏產業鏈,中國在許多行業突破科技瓶頸,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2018年,我國將牢牢把握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繼續快速發展,與實體經濟進一步融合,催生更多新業態,拓寬發展新空間,壯大發展新動能,凝聚起更為強大、更為持久的科技創新力量。
攻克新技術
今年,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將繼續加速,推動創新成果大量涌現,新技術持續獲得突破性進展將帶動產業變革
2017年,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對共性技術、通用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顯著增強。今年,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將繼續加速,推動創新成果大量涌現,技術瓶頸的持續突破將帶動產業變革。
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中國創新能力正得到世界認可。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國際論文共被引用19335萬次,超越英國和德國躍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增強,我國已具備參與國際大科學合作的能力,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將在世界科學舞臺上綻放光彩。
人工智能將是今年最引人矚目的新技術之一,我國對人工智能的布局正在加速。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成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到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產業化已經進入快車道,將在無人駕駛、智慧城市、醫學圖像以及語音識別等4個方向深入拓展。
今年,大數據技術將得到快速發展并加速應用。中國優秀的制造業企業已經將大數據應用到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多個環節,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營銷效果的更加精準以及服務體驗的改善。
當前,中國物聯網行業進入“集成創新、跨界融合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數以萬億計的新設備接入網絡,形成海量數據,帶來應用的爆發性增長。物聯網的大發展不僅將進一步便利人們的生活,同時還將推動其他技術取得突破,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
5G被認為是未來關鍵網絡的基礎設施,已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制高點,中國的研發水平處于世界前列。來自工信部的消息表明,目前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工作已經啟動,重點是面向商用前的產品研發、驗證和產業協同,預計2018年6月有望出臺5G商用或接近商用產品。
5G、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望推動智能駕駛、智慧醫療等新應用加速落地,城市建設、社會管理也有望因新技術而變得更智能。
催生新業態
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推動下,平臺型大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蓬勃發展,催生新業態并發展深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今年,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推動下,平臺型大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蓬勃發展,催生新業態并發展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