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武漢發布關于大學畢業生租賃房相關政策的解讀,其中提出,畢業3年內的普通高校大學生,擁有武漢市戶籍且家庭在武漢市無自有住房的,均可申請租賃房,租金將低于市場價20%。 而在去年,武漢喊出“大學生買房打八折”的口號,并出臺了畢業生最低年薪指導標準:專科4萬元、本科5萬元、碩士6萬元、博士8萬元。武漢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 5年內實現留住100萬大學生在武漢工作、創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套政策似曾相識。2013年,武漢也啟動過一輪“大學生留漢工程”,當時武漢為畢業生落戶取消多項限制,畢業2年內在武漢就業創業的,均可落戶;來武漢發展的重點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可以先落戶、后就業;更主要的是,2013年武漢還提出,新就業的大學生可以享受市場價七折的公租房,服務基層的大學生可直接入編。
當時,在政策驅動下,第一年留漢大學生人數超過了畢業生人數的50%,但隨后,留漢大學生逐年減少,甚至跌破30%。
武漢有89所高校,這一數字僅次于北京的91所。并且,自2007年開始,武漢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北京,達到104.11萬人,隨后,這一數字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長江日報報道稱,武漢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人數不但超過了北京、上海,還超過了紐約、倫敦、莫斯科、巴黎、東京等國際大都市,位居全球第一。
但尷尬的是,武漢每年培養的人才,很大一部分去了經濟更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例如,《華中科技大學2017年研究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該校畢業生在進行就業地區的意向選擇時,選擇去北上廣深、江浙地區以及其他沿海地區的人數達56.36%,留在中西部省份的只有17.95%。而《武漢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該校2017屆本科生中,38.68%選擇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就業,留在湖北的則有25.46%,可想而知,留在武漢人數更少了。
實際上,武漢留不住大學畢業生,與其產業結構有關。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武鋼、武船、武重、武鍋等一批重工大型國企,曾讓武漢的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領先地位。即便到了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占比仍然達到77.2%。與此同時,2016年武漢工業生產總值達到4238.78億元,金融業產值卻僅為974.32億元。
產業規模影響高校畢業生選擇。一份針對武漢高校畢業生留漢工作影響因素的學術調查顯示,留漢畢業生的專業主要分布在工科類,而大部分經濟學學畢業生不愿意留在武漢。
“今天的武漢仍然是一個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的城市,對于(拔尖的)高校畢業生來說,除了經濟開發區和光谷,其他地方很少有就業的機會。而對就業率貢獻更大的民營經濟,在武漢體量還不夠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向時代時代財經分析。
2017年,全國工商聯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上,武漢有9家企業入圍,相比之下,熱門二線城市重慶有11家,天津有13家。而在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上,武漢只有6家上榜企業,其中3個還是國有企業。
喬新生指出,武漢的民營企業主要以家族企業為主,他們給畢業生的提供的機會有限,這加劇了畢業生離開武漢。“據我所知,一些二流、三流院校的畢業生到北京開個小公司,一年就可以掙十幾萬,這種現在在武漢不可想象,這是一個以國有企業和家族企業為發展動力的城市。”
此外,上述學術調查顯示,工資水平低也是畢業生離漢的重要原因。根據智聯招聘2017年冬季求職期平均薪酬的數據,武漢以7266元排名第18位;而從2016年武漢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武漢35383元的數據在各大城市排行榜上位居第28位,這與其GDP前十的地位并不相符。
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光告訴時代財經,任何人才的流動,都是利益比較的結果,武漢的薪資待遇、就業機會比不上北上廣深,因此從收益的角度講,人才更容易流向受益更高一線城市。
不過,自2017年武漢啟動新一輪“大學生留漢工程”,武漢留不住大學生的情況正在發生改善,就在去年,留漢大學生新增30.1萬人,已創歷史最好成績。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主任劉彥平指出,想要長期持續吸引人才,除了給戶口、住房、補貼等優惠政策,還要抓好產業發展,擴大經濟體量。
目前,武漢的支柱產業中,產值超過千億的有5個,分別是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制造、裝備制造、食品煙草和能源及環保業。對武漢而言,能否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兩個5000億產業和若干個2000億產業,為人才提供足夠的產業支撐,還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