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創新藥企、疫苗企業“期中考”不盡如人意。
8月29日,科創板創新疫苗股康希諾(688185.SH、06185.HK)A、H股分別暴跌15.08%、13.5%,雙雙刷新歷史低點,公司A股市值較高點累計蒸發近84%。
康希諾中報業績由盈轉虧是股價放量暴跌的主要誘因。8月28日晚間,公司發布2022年半年報,營業收入與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下滑69.45%、98.69%,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再度由盈轉虧。
新冠疫苗競爭加劇、產品價格下降是康希諾上半年業績轉虧的主因,而究其根本是公司仍然沒有任何一款核心疫苗產品能夠支撐為公司提供持續穩定的收入。
無論是上半年日入50元的亞虹醫藥(688176.SH),還是康希諾的慘淡業績,其背后反映的是A股未盈利創新藥企、疫苗企業的經營困境,即核心產品遲遲不能商業化,基本面無法支撐起高企的發行市盈率,股價大幅破發。
疫苗新星再度轉虧
半年報顯示,今年1~6月康希諾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同比減少69.45%;歸母凈利潤1223.8萬元,同比減少98.69%;扣非后歸母凈利潤-5676.9萬元,由盈轉虧。今年一季度,康希諾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8221.4萬元。
對于業績下滑,康希諾在中報中解釋稱,因為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增長放緩,疫苗需求減少、產品價格調整及存在減值跡象的新冠疫苗相關存貨計提跌價。
2021年,康希諾憑借新冠疫苗業務,實現業績扭虧,當年度實現營收43億元、歸母凈利潤盈利19.14億元,今年一季度續盈1.21億元。在此之前,康希諾一直處于“燒錢”模式,2018年~2020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1.38億元、1.57億元、3.97億元。
過去一年,新冠疫苗業務或多或少成了康希諾的“遮羞布”。截至6月30日,康希諾的未分配利潤仍有8.46億元,全部由銷售新冠疫苗產品貢獻。
對于新冠疫苗產品能否為公司業績帶來穩定貢獻,康希諾在半年報中直言:目前尚無法準確預計世界范圍內新冠疫情的發展趨勢和各個國家抵御新冠病毒肺炎工作的最終成效,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致使產品無法繼續商業化的風險。“如果因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競爭加劇等原因導致存貨(新冠疫苗)變現困難,仍面臨一定的存貨減值壓力和跌價風險。”康希諾如此表示。
如今,康希諾核心疫苗產品無法提供穩定收入的經營困境再度被擺上臺面。2020年8月,康希諾登陸科創板,合計募集資金52億元,超募40億元,公司被視為國內創新疫苗新星。
長期以來,疫苗四大巨頭輝瑞(Pfizer)、葛蘭素史克(GSK)、默沙東(MSD)、賽諾菲(Sanofi) 共同占據了全球疫苗市場超過 85%的市場份額。
目前,康希諾的產品管線包括針對預防埃博拉病毒病、腦膜炎、新冠肺炎、肺炎、百白破、結核病、帶狀皰疹等12個適應證的17種創新疫苗產品。截至上半年末,除了新冠疫苗,這17款創新疫苗產品中,有2款預防腦膜炎球菌疫苗已獲得藥品注冊證書、1款預防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已獲得新藥證書及生產文號,其余13款疫苗產品均處于不同臨床試驗階段。
創新藥企與疫苗企業的經營困境
科創板的第五套上市標準允許未盈利狀態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上市之初,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曾經光環籠罩,享受估值溢價。例如康希諾,公司股價最高價為793.87元,總市值逼近2000億,如今只剩323億,一年零兩個月市值蒸發近1700億。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半年報顯示,已披露半年報的81家企業中,有8家上半年營收不足1億元,亞虹醫藥的營收甚至不足1萬元;有21家企業的半年度營收不足2億元。上述29家企業主要從事疫苗、化學制劑、醫療耗材等業務。
再看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81家企業中,20家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錄得虧損,實現盈利的65家企業中,38家扣非后歸母凈利潤不足1億元。
目前凈利潤虧損最高的是迪哲醫藥(688192.SH),上半年公司營收0元,凈虧損3.45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5.51%。迪哲醫藥主營業務從事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創新藥,目前公司核心產品仍處于臨床開發階段。
今年7月剛剛掛牌科創板的益方生物(688382.SH)上半年同樣沒有收入進賬,凈虧損2.25億元。上市首日,益方生物股價便破發,截至最新收盤日,公司股價報13.14元,較發行價格折價約27%。
也有部分創新藥企業的營收呈現逐年增長,卻陷入越賣越虧的經營狀況。上半年,澤璟制藥(688266.SH)實現營收1.05億元,同比增長148.53%,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49%,虧損2.47億元。
澤璟制藥2020年初登陸科創板,當年實現營收2766.1萬元,2021年營收大幅增長至1.9億元。而公司凈利潤虧損卻逐年加劇,2020年~2021年,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3.2億元、4.51億元。
對于業績虧損加劇,澤璟制藥表示,虧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各項新藥研發管線持續推進,多個創新藥物處于關鍵試驗研究階段。澤璟制藥還稱,多納非尼片自獲批上市銷售剛滿一年,尚處于市場拓展階段,仍需持續投入較多的市場宣傳和學術推廣活動開支。
從估值溢價到跌入深淵,是A股部分創新藥、疫苗企業面臨的一致窘境。由于核心產品商業化遲遲無法落地,機構資金也耗盡了耐心,選擇離場。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9日收盤,科創板生物醫藥領域97只股中,有36只股價破發,成大生物(688739.SH)、邁威生物(688062.SH)、三生國建(688336.SH)3只股的破發幅度居首,均超50%。
有30只股破發幅度超10%,其中13只大幅破發30%,邁威生物、亞虹醫藥、百濟神州(688235.SH)、匯宇制藥(688553.SH)、首藥控股(688197.SH)、迪哲醫藥等創新藥、創新疫苗企業的破發幅度居前。
“其實不只是二級市場生物醫藥被看空,一級市場的投資者有錢也不投,以觀望為主。國內的創新藥、創新疫苗依然沒有形成自己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管線同質化的創新型生物醫藥公司,很容易被淹沒在大量上市企業中。更何況,創新藥的商業化過程漫漫,從國家談判降價到市場準入,若要實現創新藥國際化,還需面臨不同國家的用藥習慣、給藥頻率、醫療制度等多項挑戰。”一位生物制藥上市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