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去年的風光無限,今年世界500強榜單的“含房量”明顯縮水。
【資料圖】
8月3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正式發布,其中榜單上的房地產企業均來自中國,但今年中國房企只有5家,比上年少了3家;同時,5家房企平均營業收入有所上升,達到678.8億美元,平均利潤卻減少到28.7億美元。
留在榜單上的“幸運兒”依次是:綠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分別排名第125、138、178、181、412位。
位居中國房企前列的綠地控股,已是連續11年成功入圍世界500強,整體排名也穩步提升。在最新榜單中,綠地以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844.54億美元、同比增長19%的業績數據,位列全球企業第125位,較去年上升17位。
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表示,從2000萬元資本金起步,實現資產規模增長超7萬倍,國有資產增值超2000倍,年均復合增長率30%,前20年打造一個世界500強,后10年排名快速提升,這是綠地30年發展交出的成績單。
今年來,房地產行業形勢嚴峻,綠地持續優化業務結構、提升資產質量、推進降本增效,并主動債務管理,守住現金流安全底線。下半年,張玉良稱綠地將圍繞“穩增長、控成本、防風險”總體目標,抓住有利條件,努力“打好翻身仗”。
“宇宙房企”碧桂園也穩居世界500強,以810.91億美元營業收入、41.54億美元利潤,排名升至第138位。自2017年首次登榜以來,該公司6年間排名累計提升329位,并曾在2019年成為榜單中上升最快的企業。
從營收規模看,自2017年至2021年,碧桂園實現了營業收入從2269億元到5230億元的跨越。在過去的2021年,碧桂園全年權益合同銷售金額約5580億元,權益合同銷售面積約6641萬平方米,顯示出較強的銷售韌性。
當前,碧桂園還被視為行業中經營穩健、有較強韌性的民營房企之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該公司總借貸余額為3179.2億元,同比下降2.6%,現金短債比約2.3倍;凈負債率為45.4%,較上年底再降10.2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萬科與保利分別以701.97億美元、690.06億美元營業收入,位居世界500強榜單中的第178位、第181位。去年首次上榜的龍湖集團,今年保住了500強的位置,以346.30億美元的營收位于第412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恒大、融創中國、華潤置地沒能上榜世界500強,這三家企業中,融創中國和華潤置地都只在去年短暫上榜。
在去年的世界500強榜單中,融創中國風頭無兩,首次上榜位于第364名,并在ROE榜中居于前列。彼時,融創中國2020年營收和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6.4%、37.1%,ROE表現更是排在中國公司第三名。
但是,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行業環境巨變,融創的發展節奏也受到影響,隨著部分房企暴露流動性問題,該集團融資難度不斷加大,盡管采取了促進銷售回款、處置資產、股權融資等措施,仍走到了債務展期的境地。
從業績數據看,2021年融創中國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5973.6億元,同比增長4%,僅次于碧桂園和萬科。但直到目前,融創還未公布去年經審核業績數據,核數師也由羅兵咸永道更換為香港立信德豪。
在近期公告稱,融創稱將持續專注于物業項目的竣工交付及銷售業績的提升,保證業務穩定及可持續運營;制定有利于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債務解決方案,并已委任財務顧問及法律顧問協助評估集團的資本結構及流動性狀況。
同樣跌出世界500強榜單的中國恒大,生存處境則更為復雜。2016年,中國恒大首次登榜,并在隨后幾年中一路爬升,排名逐步超過其他中國房企,在2021年世界500強中位居第122名,營業收入也高達735.14億美元。
然而,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恒大的債務壓力逐漸顯現,引發了供應商、金融機構等密集討債。去年年底,廣東省政府向中國恒大派出工作組,駐點廣州恒大中心開展工作,恒大方面也成立了風險化解委員會。
過去數年間,中國恒大經歷了規模急速擴張的年代,成為此輪地產周期中民營房企的典型代表。如今,跌出世界500強的中國恒大,正面臨“保交樓”、制定債務重組方案等多重壓力,曾經的高光時刻也已然淡去。
今年上半年,中國恒大僅實現合約銷售金額人民幣122.6億元,合約銷售面積119.3萬平方米。在保交樓方面,該集團稱自2021年7月1日以來,公司已累計竣工交付物業23.2萬套,建筑面積2,419萬平方米。
眾多債權人,仍在等待中國恒大公布債務重組方案。7月29日,該集團發布公告稱,預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有序經營,從而使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資產價值得到恢復,希望在2022年內盡快公布具體重組方案并取得進展。
經濟學者王志樂在該榜單文章中分析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入世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大規模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房地產行業、建筑材料、金屬制品、礦業、工程建設等行業迅速崛起,形成了一批規模巨大的龍頭企業。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這些行業所屬企業經營業績下滑,部分退出榜單,在榜的則拖累了上榜中國公司整體的經營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