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厄爾尼諾風云籠罩全球,糧食通脹風險再起。
周二,據金融時報報道分析,厄爾尼諾現象現象持續,疊加印度大米出口禁令和俄羅斯退出黑海糧食協議的影響,正共同推高全球糧食通脹,尤其是新興市場家庭通脹預期。
由于印度和俄羅斯的政策調整,全球糧食價格已經出現上漲,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今年7月份食品價格指數上漲了1.3%。
其中,植物油價格暴漲了12.1%,國際小麥價格上漲了1.6%,這是自去年12月以來的首次月度環比上漲。值得關注的是,大米價格指數也上漲了2.8%,達到了過去10年的最高水平。全球基準可可期貨也從一年前的每噸2400美元漲至3500美元左右,達到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Gro-Intelligence公司高級研究分析師Jonathan Haines說,厄爾尼諾現象增加了未來一年農作物的風險。
摩根大通認為,“大規模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通脹的影響可能不僅限于糧食。摩根大通對世界銀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商品價格數據集進行分析后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也(通常每十年發生兩次)與全球橡膠、木材和鋅的價格上漲相關。
厄爾尼諾現象往往會給澳大利亞鐵礦石儲量豐富的地區帶來強降雨,導致運輸中斷、價格上漲;歐洲冬季會更加寒冷,液化天然氣需求將不可避免地增加。
摩根士丹利美洲可持續性股票研究主管Laura Sanchez指出:
厄爾尼諾現象往往在11月至次年2月達到頂峰,但對糧食通脹、財政預算、貨幣政策和貿易,特別是新興市場的影響會持續更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厄爾尼諾溢出效應可能會增加新興市場央行的壓力,迫使其在更長時間內維持較高利率,從而引發當地股票和主權債券市場的波動。